国内规模最大的丝路科考在新疆启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7丝绸之路·天山道”综合科考活动3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举行发车仪式,为期20多天的综合田野科考之旅由此拉开帷幕。这是继“2016丝绸之路—昆仑·河源道综合科考”之后,丝绸之路(新疆)国际文化传播发展中心举办的国内规模最大的丝绸之路综合科考。

 

  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20多人参加科考活动。本次科考总领队、中国社科院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博士在解释此次科考线路的选择时强调,在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牵以中国为核心、充满活力的亚太经济圈,中串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西通南亚、西亚、欧洲各经济体,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而在历史上,天山丝路古道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陆上通道。

 

  巫新华说:“自古以来西域是‘总万国之要道’。什么叫总万国之要道?就是亚欧大陆陆路交通都通过西域,通过古代新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整个东亚文明核心区域,东亚文明和亚欧大陆其它文明交流陆路必经新疆,尤其是早期不存在海路的时候。那也就是说,中国文明早期的交流和发展,完全是通过新疆这个唯一的通道。而这个通道最关键、最重要的区域就是天山,天山是这个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最好的一条交通脉络,所有这也是我们要选择天山丝路古道作为我们这次科考活动的主要原因。”

 

  天山山脉横亘在亚欧大陆腹心地带,东西向延伸2500多公里,是古代商队行旅仰望的永恒路标,被视为亚欧大陆古代交通的生命线。从沿途发掘的大量文物、古墓遗址可以看到,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乃至其后的历史时期,亚欧大陆各文明区域的不同文化成果几乎都是通过天山完成交流的。反向也同样如此。历史上,来自中国的文化以及引领当时时尚的丝绸等诸多高档物品也源源不绝地经天山向西运送。

 

  鉴于天山古道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本次科考将延续并深化“2016年昆仑·河源道科考”创新型考古理念。不仅要继续“专家搭台,媒体唱戏”的传播思路,更要加强同普通受众的直接交流与对话。

 

  参与策划本次科考报道活动的资深媒体人索贵均说,丝绸之路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年代久远,而说到考古,大家感觉距离更遥远;而这次活动的报道就是要打破这种隔阂,让普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都能理解和喜欢这样的科考活动。

 

  索贵均说:“我们想就是借助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手段,通过视频、图文报道、考古日志等各种方式来报道这次活动,尤其是要增加受众与专家的互动交流,让专家们能有的放矢地来传播他们对丝绸之路(研究)的不同心得。我们想让这个活动更通俗化,让大家不但理解,而且喜欢,喜欢我们新疆文化,能更加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更深地介入到这个活动中来。所以这个活动不仅是一次科考活动,也是一次科普活动。”

 

  为期20多天的科考活动将途经天山道·巴音布鲁克草原路网,包括狼塔古道、阿拉沟古道、四方城古道、阳霞古道、大裕勒都斯草原古道、巩乃斯古道、那热德太阳祭坛等古迹科考。科考活动主要在古丝绸之路要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进行。

 

  和静县副县长杜盖在发车仪式上说,丝绸之路既是商贸往来、互惠互通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文明对话之路。杜盖说:“今天我们再次出发,感受丝路文化,共话丝路精神,重走古丝绸之路巴音布鲁克草原,共同梳理沿线不同的历史遗址、民族之间的生活脉络、灿烂深厚的丝路文化,进一步了解展示‘绿色、宜居、欢乐、和谐’的大美和静。”

 

  据悉,本次活动主办方丝绸之路(新疆)国际文化传播发展中心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为深入发掘丝路历史文化内涵而成立的非营利性文化学术机构与社会智库。本次科考活动是该机构目前正在进行的学术研究项目“丝绸之路·古道路网考察”中的一条线路。该项目计划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时间里,完成对古丝绸之路昆仑河源道、天山道和阿尔泰山道三条线路的田野综合科考,并举办一系列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术研讨活动,建立丝路中心社会智库,为“一带一路”框架下古丝绸之路的再度繁荣提供更加坚实的学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