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寻找文物还原历史 ——文物普查员二三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这样一批人,他们用脚丈量古老的土地,追寻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寻找散落各地的文物,还原过往不可追的历史。他们就是文物普查员。

 

  徐鹏:借调进京获全国先进

 

  不久前,在国务院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会上,本市文物工作者徐鹏荣获“先进个人”称号,成为江苏省县级普查员中唯一获此殊荣者。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从2012年10月开始,至2016年12月结束。由于在常熟出色的表现,2014年7月,徐鹏被借调至国家文物局普查办,负责普查的技术指导、信息登录平台的日常监测及建设等工作,一呆就是两年半。在这些借调人员中,其他人都来自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只有他是从北京之外借调来的。

 

  刚到北京的半年里,徐鹏出差频繁,仅2014年下半年,他就走访了2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各类培训、技术支持和数据转换等工作。即便两次出差江苏,他也“过家门而不入”。徐鹏的日程安排十分紧凑,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在工作。即便有空余,他也要通过QQ在线、空间留言、远程、邮件、电话等方式解答来自全国各地同行的咨询,为一线普查员们做好技术保障与服务工作。“凌晨两三点睡觉,早上六七点起床,那是家常便饭。”他说。

 

  休息之余,徐鹏还要上传各地数据到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由于普查数据浩瀚芜杂,他常常要熬通宵,而成果也是十分可观。仅2014年下半年,他就为各地上传数据3万余条,转换古籍数据69万2132部,计546万1079册,转换全国档案系统数据204万2018卷(件)。不仅如此,他还坚持每天记录、统计、分析平台数据及变化情况,为普查办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依据。为提高数据录入效率,他还与相关技术人员优化了数据处理流程,解决了离线采集软件不提供逆向导出的技术问题。到2014年底,徐鹏在一普数据登录平台上上传和转换的数据占到了总数据量的10%.

 

  一普期间,徐鹏先后撰写了48篇普查工作心得,分享在自己的QQ空间并对外开放,受到了全国普查同行的认可。截至2016年10月,他工作心得的阅读量超过1万次,转载600多次,分享近200次。同时,他还录制视频操作教程20余段,分别被江苏、广东、山东、山西、内蒙古、青海等省区普查办作为教材向普查员推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颖和徐鹏在常熟市张桥粮管所对碑刻进行信息采集

 

  陈颖:既是“总管家”又是“多面手”

 

  在常熟60多名基层普查员中,市文管办副主任陈颖是全面抓业务的“总管家”;她常常活跃在采集数据的基层一线,又是普查工作的“多面手”。

 

  作为全国县级市中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留下并保存至今的文物数量众多。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始后,陈颖负责常熟地区工作,普查对象是所有国有单位,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等专业的收藏单位,还包括为数众多的非收藏单位。普查前期,要把900多份普查调查信分发到各部委办局和国有企业,从粘信封到登门派送,陈颖都参与其中。

 

  为了“摸清”家底,陈颖走遍了城乡大大小小的场所,也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在石梅小学出土了一口汲古阁的缸,上面有相关记载,还普查到了一块清代碑刻。”陈颖说,普查中在非文物收藏单位最大的发现,是常熟市中医院的清代牛角龙形柄药匙,用于珍贵药材细料的取用。“这个展品参加了江苏省普查精品展览,常熟参展的其他6件展品都来自常熟博物馆。”她介绍。

 

  由于具备丰富的博物馆工作经验,在普查工作中,陈颖常会向基层普查员、志愿者们讲解应该注意的细节。在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骨干培训班上,她还担任指导老师,为业余普查员辅导业务,指导信息登录,规范文物名称命名。徐鹏创立的“六室一库”(会议室、接待室、档案室、资料室、办公室、荣誉室及仓库)普查法在常熟实施后,陈颖也积极向基层普查员推广这一方法,让他们多关注书画、印章、证书、办公家具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现可以基本纳入普查范围的物品。

 

  2015年2月,常熟成立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审核专家组,聘用了一批诗画、瓷器、古籍等方面专家,陈颖也是其中一员。他们通力合作,克服信息平台不稳定等因素,加班加点核对数据,查漏补缺,于2015年底完成了普查数据审核。

 

  至2016年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常熟普查了全市800家国有单位,共登录藏品17084件(套),实际数量为4500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104件(套),实际数量为2524件(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