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文物讲述蒙回藏故事 桦皮凤冠亮相
“贵贵琳琅游牧人”名字很奇怪,据说,意思是贵气、丰富的游牧记忆。台北故宫博物院以此为名,举办馆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一刀一碗、一珠一串,显现蒙回藏区的文化与艺术,以及他们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往来。
桦皮冠饰,北方生活的气息
台北故宫珍藏的清代蒙回藏文物十分丰富。“贵贵琳琅游牧人”特展精选了100余件(组),分四单元“尊贵的饮食器用”“藏传佛教的浸润”“珊瑚与松石的对话”“超越国界的珍宝”展出。
第一件展品“金镶桦皮凤冠顶饰件”先让人惊艳。桦树皮是北方生活最常见的材料,常用于盖屋、造船。很难想象它也能用来做首饰。这件“金镶桦皮凤冠顶饰件”经岁月洗涤,桦树皮已发乌,但仍显现精致工艺。
元代时便有用桦树皮制作首饰的先例。从北方来的满族,不管是出于习惯,还是对原有生活的回忆,桦树皮仍是他们喜爱的材质。不仅用作首饰,还用来制作弓箭表面的贴皮。与“金镶桦皮凤冠顶饰件”同时还展出了一件“金纍丝凤冠顶饰件”,两个凤冠造型相类。不过,策展人、台北故宫器物处科长陈慧霞介绍,“金纍丝凤”很沉,通常冬天戴;“桦皮凤”轻,适合夏季戴。可惜桦皮材质不易保存,完整留存的很少。台北故宫中有不少“桦皮凤”的残件。
一碗一刀,游牧民族的必备
桦皮首饰后是木碗。木碗是蒙古族、藏族人民生活必备品,宫廷里的木碗当然比民间的金贵。以“札布札雅木碗附铁盒”为例,木碗质地细致轻巧、丝状纹理对比分明,更吸睛的是装木碗的铁盒。不但铁鋄盘龙浮雕华丽,还镶嵌了绿松石。资料介绍,自康熙年间,每年初春,藏区便进贡木碗贺年,这些木碗便是藏区贵族进献宫廷的珍品。
藏区进献木碗,蒙古则多赠佩刀,以示对受赠者的臣服和敬重。“贵贵琳琅游牧人”特展中不少刀具来自土尔扈特部,是蒙古四部联盟中的一支。史载,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谒见乾隆皇帝,渥巴锡呈进一把七宝刀和一把金错刀。渥巴锡的堂侄荣伯克多尔济亲王则呈进了一枚“嵌银羊角柄短刀”,这把刀就出现在特展中。长约20厘米的短刀,刀锋已锈蚀,刀鞘及刀柄由羊角制成,上饰银花扣,古朴秀丽,因小而锐利,被乾隆帝作为案头修正错字的削刀。
蕾丝面纱,丝路连结的混搭
六世班禅进呈清高宗的嘎巴拉念珠庄严殊胜,镶嵌绿松石的珍珠帽华丽典雅,金碗光彩照人,相比之下,那件滚着红边的泛黄织品显得很不起眼。这是台北故宫首次展出的18世纪蕾丝面纱。小小面纱展现了当年丝绸之路连结欧亚大陆,多种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蕾丝椿伯尔提面纱”是乾隆四十五年时由英吉沙尔的阿奇木伯克呈进。“椿伯尔提”是维语“面纱”之意,英吉沙尔则是附属于喀什噶尔地区的城市,处于古丝绸之路北中南线的交汇地区。面纱上缘正面是红色丝绒金丝绣,背面是蓝布丝绣,花朵造型是亚欧交汇地区的风格。面纱两侧有四组系带,其中两组的金饰件以金珠组合成几何纹,上嵌红绿宝石,极具伊斯兰风格,整件面纱混搭味道浓厚。
此次也展出了几件伊斯兰王室或贵族头巾上的帽花。据介绍,这些饰品精湛的金工以及伊斯兰风格的玉石审美,都为清朝的艺术注入新生命力。据说,乾隆四十五年曾将“蕾丝椿伯尔提面纱”作为样品,送到苏州织造照样织绣。
“贵贵琳琅游牧人”特展展至8月20日,展品不多,但足以见证奔驰在广阔天地、随性自由的蒙回藏游牧人在工艺品方面也有精致细腻的一面。(孙立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