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秧歌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ⅱ―3 所属地区 宁夏·中卫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中宁 申报日期 2006

 

  根据中宁县志记载,隋唐时期,中宁川区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繁荣,黄河两岸同时设县。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丰安县,属灵武郡。又于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置环州,辖鸣沙等县。这里是丝绸之路上内地同西域的交通要道,民间艺术也呈现融合与繁荣的景象。逢年过节,民间社火闹得红红火火。隋唐秧歌就是流传在鸣沙曹桥一带颇具特色的社火形式。

 

  隋唐秧歌又叫"跑大场".它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隋朝末年,奸臣当道,朝政腐败。唐王李渊及一些有识之士秘议谋反,不料消息走漏,朝廷下令捉拿。情况万分危急,一位谋士建议唐王一行扮做秧歌队于元宵节放花灯之时逃出京城……后唐王成了大业,便把这次出逃的情形编进秧歌,年节时表演,从此流传于民间,称隋唐秧歌。

 

  隋唐秧歌有独特的表演形式。表演者由六男四女组成,着古装,分别扮做唐王、娘娘、大臣、宫女、武士等,“唐王”亦是秧歌队的指挥,左手擎万民伞,右手拿“虎撑”,大臣手执拨浪鼓和响铃。另有一五人的打击乐队,表演者在鼓点节奏下交替走“圆场步”和“便步”,跑出四门斗地、十字穿花、羊盘肠、双蒜辫、单蒜辫等队形。演员的步伐随鼓点变化,队形变换间,不同角色有专用的固定表演动作,如武士多做“赞步云手”、“扑步拍地”;侍女多做“踏步半蹲”;这些动作被用在每一队形的固定位置,各角色到规定位置后做各自动作,武士的动作要求干净利落,侍女轻巧妩媚,唐王和大臣飘逸沉稳,不同的角色各具风范,表演颇有传统戏曲的韵味。整个舞蹈既有很强的规律性,又错落有致、松紧相间,一气呵成。表演队伍由扮演唐王的班头指挥,拜年时,指挥还会在表演过程中即兴“说喜”。通常在年节中,秧歌队白天耍秧歌、拜年,夜晚还唱一些折子戏,因此,秧歌队的成员吹、拉、弹、唱样样皆会。

 

  2006年,精通隋唐秧歌套路的民间艺人李兴成去世,这一宝贵的民间舞蹈种类濒临失传。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