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绫子(商城杈伞舞)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12 所属地区 河南·信阳·商城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信阳市商城县 申报日期 2006

 

  火绫子又叫杈伞舞或“围灯”,起源于汉代,是信阳市商城县独具特色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火绫子的表演形式

 

  火绫子系九人集体表演的群舞。

 

  人物:有“老杆儿”(领舞)即掌杈伞人,扮一风趣的老汉,一手掌杈伞,一手持蒲扇,口衔哨子(指挥用)。有“四梳”女角,旧时男扮女装用黑纱手帕包头,好像姑娘梳的独辫,故得名“四梳”,俗称“蜡花”或“花鼓娘子”。皆以彩粉画脸,着彩衣、穿绣花鞋,腰系围兜,左手拿花巾,右手持彩扇。有“四挎”男角,腰挎花鼓,故名“四挎”,俗称“花鼓腿子”,画俊脸,红巾或黄巾包头,蝴蝶结扎在额头,着花边舞衣,腰系红彩,手握花棍。

 

  舞蹈分大场小场两种。

 

  大场第一段由“老杆儿”引“蜡花”和“花鼓腿子”出场,领舞以“踢四场门”、“拜四方”、“乌龙摆尾”等近 20 种名目组成各种图形、队形。第二段由“老杆儿”喝住锣鼓“打杈”,“打杈”由

 

  “老杆儿”即兴编作压韵的板词,或传统的顺口溜短段。词的内容多为恭维、吉祥诙谐之词,众和以助兴。“老杆儿”还随时发问,众人反问句“咋的”,“老杆儿”自问自答,众和“对对对”等答句。煞住杈词后,对对男女边唱边舞,“老杆儿”根据情况煞唱收场。

 

  小场是表演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小舞蹈。如抢手巾、抢扇子、逮蜡花等。舞步有搓步、碎步、顿步、滑步、追步、后退步、十字步等。曲词一是前后徵调式,中间转羽调式的花鼓唱,有的中间加对唱和腔、衬词有“小二哥二小哥”,“小二嫂二小嫂”。二是前后宫调式,中间转羽调的抢八句子。三是超八度乃至十度的大跳,构成上下翻腾的徵调式花鼓唱。四是四句羽调式的锣鼓唱。

 

  此外,还有传统戏曲《花篮戏》、《皮影戏》;说唱《大鼓书》等。

 

  火绫子的历史与发展

 

  商城火绫子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代,清乾隆年间商城境内最兴盛。

 

  火绫子演出动作潇洒大方,情节诙谐风趣,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是被省政府第一批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项目之一,目前又被省政府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足以显示它的宝贵价值。为了完成这次申报工作,商城县文化局组织召开 6 次业务人员和全县民间骨干艺人会议,将任务分解到组,责任到人。为了把商城原生态舞蹈《杈伞》挖掘出来,摄制组成员不辞劳苦,兵分四路,深入东西南北 16 乡镇,采访了商城民间艺人 36 位,录制了商城民间舞蹈杈伞表演队表演的节目 20 多个,真正把商城民间舞蹈杈伞的精华展现出来。

 

  商城映山红杈伞表演队,都是些离退休的老同志,她们对火绫子的发展与传承,表现出了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他们不计报酬,不讲价钱,在挖掘整理中她们连续排练 10 多个日日夜夜,她们中间有的累病了,有的父母生病,仍然坚持工作,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在 84 岁民间老艺人李家财亲自指导下,完成了杈伞表演一系列高难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立下汗马功劳。

 

  2007年4月,“大河论坛”和“郑州上街区论坛”应“缘在商城论坛”的邀请到商城县采风,商城映山红杈伞表演队为其表演“火绫子”。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