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船棺里的古蜀文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去年底今年初,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市蒲江县和青白江区接连发现春秋至战国时期的两处大型船棺墓群,并出土刻有“成都”字样铭文的青铜矛、蜻蜓眼玻璃珠、巴蜀图语印章及上千件精美青铜器、玉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截至目前,已在成都平原上的成都、新都、大邑、蒲江、什邡等地发现几十处船棺葬,但此次在蒲江和青白江出土如此大规模的船棺群在考古史上尚属首次。

 

  “船棺在古蜀开明王朝时大量出现,其中不少随葬器物带有明显的楚文化印记,应与开明王朝首任国王鳖灵为有楚血统的巴人有关。传说中善于治水的鳖灵从楚地溯游而上,带来了这种葬俗,蜀人纷纷效仿,影响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海外。因此,船棺不是有些学者所说的由南北渐的外来品,它源于中华文明,是还原古代长江上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解码古蜀文明的一把钥匙。”王毅告诉记者。

 

  王毅等专家进一步分析说,四川境内发现的船棺遗址大都分布在成都平原西部岷江支流的台地,逐渐东移到水网密布的平原腹地,其迁徙过程实际上就是古蜀时期的一部治水史。从金沙遗址出土的“竹笼石埂子”等治水工具看,古蜀人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随着治水能力的提升,最终选址以成都为中心。这与《华阳国志》记载“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相印证。说明古蜀先民的开拓进取,为后来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奠定了一定基础。

 

  成都作为国家都城,始于古蜀开明王朝时期,得名源于“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一语。自建都以来,其名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国极少数没有改变过称谓的古城。“成都”作为城市名在历代典籍和古诗词中都经常可见。唐代诗人李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诗句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对成都的描述。

 

  船棺考古证实,成都建城史至少开始于2500多年前的开明王朝。根据权威的考古报告,专家们认为,2000年在成都市商业街发掘清理的一处17具大型船棺合葬墓,就是古蜀开明王的王族墓地及宗庙遗址。尽管商业街船棺葬曾多次遭盗扰,仍然出土了大型漆器、乐器、兵器等随葬品。该墓至今仍是船棺发现中规模最大的,其中最长的一具长18.8米,直径1.7米,堪称“船棺之王”。

 

  “蒲江地区前后发现船棺葬墓10次,而各次发现的船棺葬墓附近均存盐井。蒲江在古蜀时期是制盐重地,葬墓主人很有可能是开明王朝管理盐业的官员。”现场考古领队龚扬民说。虽然蒲江和青白江船棺墓群的墓主身份低于成都商业街船棺墓主,但出土的丰富器物进一步印证了开明王朝定都成都及令人惊叹的对外商业交往和农业、制造业水平。

 

  在蒲江县文庙的一间低矮狭小的平房内,一柄青铜矛被放置在一个白色的塑料盒中,透过薄薄的保鲜膜,矛上“成都”二字清晰可见,该矛也因此得名“成都矛”。据龚扬民介绍,这是考古史上“成都”两字首次在成都地区发现,更表明“成都造”青铜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趋成熟。另一件保存完整的蜻蜓眼玻璃珠串饰,被发现于墓主人腰部附近,足见其尊贵地位。

 

  “蜻蜓眼玻璃珠在当时是舶来品,很有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而来的贸易商品。证明四川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对外交流中心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便已开始。”据龚扬民说。

 

  此外,两地均有出土的柳叶剑及其他精致的器具,将人们对古蜀国制造业水平的判断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大量的农作物种子证明古蜀农业已非常发达。

 

  (原载2017年5月20日《瞭望》新闻周刊,有删节)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