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50元路费去西安 国宝鎏金铜蚕的出土故事

鎏金铜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鎏金铜蚕

 

1995年,怀抱孙女的谭福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95年,怀抱孙女的谭福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谭福全的妻子付远香介绍当年发现『鎏金铜蚕』的地方

 

  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见证古丝绸之路历史的“鎏金铜蚕”。这段时间,“鎏金铜蚕”已迅速成为“陕西网红”。日前,华商报记者深入石泉县采访了解鎏金铜蚕出土的故事。

 

  谭福全带领子女淘金


  发现“鎏金铜蚕”

 

  1984年,石泉县谭家湾农民谭福全在池河流域河水中淘金时,发现一条金光灿灿的“蚕”,周围伴有五铢钱若干,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个腹节,昂首吐丝或休眠状,体态逼真,经专家鉴定为汉代鎏金铜蚕,是西汉时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奖品,非常珍贵。

 

  5月16日,在石泉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带领下,华商报记者驱车前往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探访当年发现鎏金铜蚕的过程。沿池河上,穿过一片桑园,就到了谭福全家。与其家人交谈得知,谭福全已于2000年患肺癌去世。

 

  1937年,谭福全出生在池河镇谭家湾村,年轻时曾在汉阴县杨家坝农场务工,做过文书、会计,1963年回家结婚后长期从事蚕桑养殖。

 

  妻子付远香回忆,谭福全是个勤快人,农忙种植庄稼、兴桑养蚕,农闲时节经常带着孩子和其他村民一道在河边淘金,贴补家用。至今家里还保留着淘出鎏金铜蚕的工具。1984年冬闲的一天,谭福全带领长子、二女、三女,在池河岸边挖了一个两米多深的“金窝子”淘取沙金,后来在沙坑里发现了一枚和真蚕大小一样的“鎏金蚕”。当时一家人都很高兴,视若珍宝,还专门做了个木匣子,用红布包裹,小心收藏。

 

  “我们家淘了个 金蚕子 ,乡里乡亲都来看稀奇,瞅热闹。”付远香回忆,后来县上领导闻讯后也来查看了鎏金铜蚕,并承诺将联系省上专家来鉴定是不是文物。谭福全二话没说,当即表示如果鎏金铜蚕是文物,就把鎏金铜蚕捐献给国家。

 

  1985年9月,谭福全从堂妹谭福兰手中借来50元路费,怀揣鎏金铜蚕搭乘车赶往西安,将鎏金铜蚕捐献给省博物馆。得知谭福全借钱作路费时,省博物馆领导特意为其添够了回家的路费。

 

  着力打造“金蚕之乡”品牌

 

  在中国历史典籍中,很早就有关于金蚕的记载,但古书所提到的“金蚕”究竟长什么样,直到这只汉代鎏金铜蚕在石泉县出土,才有了实物佐证。

 

  根据史料记载和文物考证,石泉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石泉(古称安阳)就是中国蚕桑丝绸生产的重要产区和丝绸外贸商品出口基地,已成为闻名天下的“蚕桑之乡”。历史上,石泉县境内的子午古道和西域丝绸之路是相通相连的,通过这条秦岭南北相通的古道,将石泉及汉江流域的蚕丝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再从长安经西域丝绸之路,直达西欧等国家。

 

  现如今,石泉依然是西北地区蚕桑大县。全县现有桑园面积69822亩,其中优质桑园5万亩,养蚕农户近万户,占总农户的22%.2016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5.36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3.5亿元,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产值11.86亿元。蚕桑丝绸现已经初步形成产、供、销、工、农、贸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展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韩燕明表示,石泉将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深入挖掘“鎏金铜蚕”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文化品牌,坚持把蚕桑与旅游紧密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域“富硒”禀赋资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效应,继续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加快蚕桑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蚕桑产业年总产值达20亿元以上。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