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服西方人的清朝考古探索:甲骨文发现之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世闻名的甲骨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它代表着中华文明和文字文化的远古盛世,它向全世界真实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字。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商代后期商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在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甲骨文这颗明珠的是清朝光绪年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说起他的这一重大发现,还颇有一番传奇色彩。

 

  话说河南彰德府(今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朝后期盘庚迁殷到纣王时期的都城,周灭殷后这里就渐渐荒芜了,秦汉以后此处被称为殷墟。自宋代以后,当地农民在翻耕土地时,会不时挖出一些龟甲和兽骨。那时,人们只是把这些甲骨当作中药材“龙骨”(中医认为龙骨最黏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治之;可以疗阴阳乖离之病;能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生肌敛疮等,药用价值很大)卖给药店,或者把他们研磨成粉,当作止血治伤的“刀尖药”在庙会上出售。久而久之,大批“龙骨”源源不断地运进北京,被当作具有涩精补肾、镇惊安神、祛邪养气等特殊功效的名贵中药出现在同仁堂、达仁堂等著名中药店里。

 

  王懿荣,字正儒,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编修。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初秋,时任国子监祭酒和南书房行走的王懿荣突患疟疾,时而高烧、时而寒战,用了很多药,就是不见轻,闹得阖府不安。家人请来了一位京城里的名医给他诊治,这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经仔细诊断后开出了一剂药方。待医生走后,家人马上就要去中药店取药。王懿荣连忙挣扎着坐了起来,拿过药方来看,只见上面除了苍术、白芷、川芎、肉桂等几味普通中药外,竟有一味称为“龙骨”的中药,这使饱读经史的王懿荣感到有些吃惊。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专指眼似蛤、角似鹿、掌似虎、爪似鹰、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狞厉可畏、威武暴烈的一种神物,它会腾云驾雾、威力无比、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充满着神奇色彩,因此长期以来封建帝王们都把龙当作是他们统治天下的绝对权威象征,并都自命为“真龙天子”,以此来威慑万民百姓。可眼前这处方上竟有一味“龙骨”,这令有着浓厚“龙即代表皇帝”的意识和满脑子忠君思想的王懿荣不能不刮目相待了。他又勉强站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思索了一阵子,而后急忙命家人到宣武门外一家从明代就开张到现在的老字号药店达仁堂将药买来。北京药店的规矩是每味药都单包成小包,再合起来将一剂包成大包,王懿荣习惯于先一包一包解开检视一遍,再交人煎熬。待他亲自打开药包,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块“龙骨”仔细审视时,突然大吃一惊,他发现“龙骨”上竟然刻着一些似篆文又非篆文的仿佛非常古老的文字。王懿荣非常激动,经再次仔细辨识便立即断定这是目前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一种上古文字。他立刻来了精神,顿感病情大轻,又马上派人到达仁堂药店将其所有的“龙骨”全部购回。后经他仔细考释、鉴别和引经据典研究考证,很快就辨识出这些“龙骨”上的文字正是商朝王室用于占卜的“甲骨文”文字,可谓是商代珍贵的王室档案,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于是,王懿荣开始大量收购龙骨,他不惜重金,竟以每字二两白银的高价购买当时北京及天津所有药店里的所谓“龙骨”。因他是当时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著名的金石学家,其对“龙骨”的鉴定和重金收买,立即使“龙骨”身价倍增。许多达官贵人、学术名流都被卷了进来,朝廷大臣、满洲正白旗人端方竟出钱到每字二两五钱白银,一时间京津地区掀起了一股收购“龙骨”的狂潮。著名的大古董商赵执斋、范维卿等人,经常携带“龙骨”出入王懿荣的门庭,他们见贩卖“龙骨”极其有利可图,就都蜂拥至安阳小屯村实地现场抢购。当地农民眼见“龙骨”如此值钱,就不惜毁掉长得好好的庄稼地而去深挖翻找,甚至挑灯夜战搜寻“龙骨”。甚至还为此出现了许多因侵犯地界而大打出手的事情,直至闹到惊官动府也不肯轻易罢休,为了钱许多人就像着了魔、中了邪一样不能自拔,上演了一幕幕的闹剧,令人可悲可笑!

 

  昔日,中药店都不喜欢收购有字的“龙骨”,农民出售时就把上面的字刮掉,有些“龙骨”因为上面的字太多,刮起来太麻烦,就被农民们随便扔掉抛弃,实在是太可惜了。王懿荣的意外发现,不知抢救了商王朝多少宝贵的第一手史料!他万万没有想到,举世闻名的甲骨文竟会在他的这一场病中被偶然发现,最终揭开了千百年来的“龙骨”之谜,由此一门举世瞩目的新兴学科——甲骨学就这样诞生了!郭沫若先生曾说,1898与1899年之交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难忘却的年代,因为埋没了三千余年的甲骨文字,终于在这时候重见天日了。而第一个重视并收集甲骨文字的就是王懿荣。

 

  王懿荣在当时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最终搜购到了1500多片甲骨。非常遗憾的是,王懿荣还没来得及着手作深入的研究,1900年8月帝国主义组成的“八国联军”便占领北京城了。此时兼任训练团勇的“团练大臣”王懿荣,在侵略军打进北京城时,还曾率领团勇进行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利,败回私宅。他对家里人说:“朝廷蒙难,我不可苟活”,于是挥笔在粉壁上写下了激昂的绝命词,便要自尽。这时全家人环跪在他的周围,痛哭相劝,都被他厉声斥退,最终他在服毒后又毅然投进了院内的深井而亡。

 

  王懿荣死后,王家便衰落了。到了1902年,他的儿子王翰甫为生计所迫,开始出售家藏古物,王懿荣收藏的1500多片甲骨很快就被转卖一空,其中约1000片卖给《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字铁云),成为他《铁云藏龟》一书的主要资料来源;另一部分被当时天津新学书院购得,由美国人方法敛摹写,编入他的《甲骨卜辞七集》之中;还有一部分由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唐兰编入《天壤阁甲骨文存》一书。王懿荣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刘鹗精选了千余片甲骨拓印,以《铁云藏龟》之名出版,这就是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甲骨文的书,从此甲骨文研究便蔚然成风,在学术园地中大放异彩。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鹗被发配新疆后收藏散失,加之河南商贾们时以出土甲骨求得高价出售,日本考古学家遂乘机攫得了一部分。同时期的中国学者最先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其后有叶玉森、董作宾、郭沫若等人从事甲骨文研究,孙诒让的《契文举例》是运用《铁云藏龟》考释甲骨文的最早著作。

 

  到目前为止,我国总共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殷墟甲骨的发现,为考古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甲骨文的研究,于经、史、文字的影响甚大。首先是开拓了研究对象的范围,使得以前的“以经治经”、以书本治史,扩大到以古器物治史,以史治经;其次是对甲骨文的研究结果,雄辩地证明了《史记》中《殷本纪》《三代世表》中所载商代帝王世系的正确可靠,证明了殷周史的信而有证,从而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上溯到了4000年以前,使得中国的传统史学家们意识到考古也是了解中国远古历史的一条必由之路。甲骨文化所展示的中华上古发达的文明和中华先祖卓越的智慧,深深地折服了曾经宣扬“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高傲的西方人,从此,甲骨文化名扬中外。抚今追昔,王懿荣的开山首功是不应该也不会被后人忘记的。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