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楚庙鼓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舞蹈
遗产编号 ⅲ-49 所属地区 山东·烟台·芝罘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芝罘区 申报日期 2006
只楚南上坊存有8面大鼓,有12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这几面百年大鼓,还有一段故事呢。
相传,南上坊村东山上有座“龙母庙”。每逢天旱,村民便到庙前击鼓求雨。还别说,一求就灵,准下雨。所以,这一带的村民对“龙母”十分尊崇。在龙母庙前打的鼓,便被称为“庙鼓”。每年的正月初九,南上坊村的村民就一路打着庙鼓,浩浩荡荡抬着“龙母”塑像到毓璜顶赶庙会,场面十分热闹。这一风俗坚持了好多年,南上坊村的庙鼓表演也成了毓璜顶庙会的保留节目之一。1880年,德国驻烟台的盎斯商会得知这一风俗后,颇感兴趣,便赠给南上坊村16面黑色大鼓,上面印了盎斯商会的名号。德国人精明着呢。你想啊,每年庙会万人争看,到时候,这16面大鼓一抬出来,不就等于是给商会免费做广告了吗?
这16面大鼓个个硕大浑圆,直径有半米多长,每只10多公斤重,鼓钉都是手工打制的,用三年生的北方黄牛皮蒙面,鼓声浑厚响亮,声传二里开外。这16面大鼓结结实实地用了上百年,目前存世的这8面大鼓虽然鼓面破损,打了补丁,但鼓声依旧,只是村人舍不得再使唤它们了。
庙鼓第三代传人王泽升说,他听自己的老师讲过,盎斯商会赠鼓后,村里第一代打鼓人特意制作了一批龙头鼓槌。制鼓槌宜用柳木,质轻又柔韧。那天,趁着月色?w洁,村里的四五个年轻人自告奋勇,偷偷摸到珠岩河畔,砍回几棵小柳树。回村后,当即架起大锅烧沸水,将柳木投入锅中蒸煮,然后,又派人拿到所城的旋木铺,请匠人设计加工成16根“龙头棒”:龙脖子为把手,伸出的龙舌为鼓槌,龙头上顶着红绒球,打起鼓来,龙眼?f?f,龙须微颤,威风凛凛。鼓槌长长的穗头用红丝绦编结而成,顶端系一颗玻璃球。
这16根龙头鼓槌一亮相,南上坊村的庙鼓表演顿时增色不少。鼓手们也十分珍爱这些“龙头棒”,表演完毕,统统集中保存。没想到,其中有一位鼓手染上了鸦片瘾,为筹毒资,竟将16根龙头鼓槌悉数偷去变卖换了烟土。村中主事的人得知龙头棒失窃后,急遣村民去追索,但遍寻不着。从此龙头鼓槌便不知下落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