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男子捐赠500余册中医药古籍 多件珍品首次面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5月18日,生于中医世家的王志华向山西中医学院中医药博物馆捐赠500余册家藏古籍,首次面世的《傅青主男科》清同治2年(1863年)瑞祥仁刻本,更是早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同治5年的最早记载。

 

  王志华出生于中医世家,虽然从事的是工程项目管理,但一直关注中医的发展,“爷爷是中医,我小时候无意中发现家里有6箱旧书,长大后才知道那是中医古籍。”虽然此间有许多人向他提出高价购买,都被王志华和他的家人拒绝。此次捐赠,王志华认为是为古籍找到了“最妥善”的保管方式。

 

  据介绍,王志华此次捐赠的中医古籍共171种531册,多为清代中晚期刻本以及民国初期石印本,涉及医经、本草、方书、临证、综合等多个方面。其中不乏初刻本和珍贵古籍。

 

  山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马存根介绍,捐赠书籍中刊刻年代最早的当数《疮疡经验全书》,该书书口题有“浩然楼”三字,“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可能是清康熙56年即1717年陈氏浩然楼据五桂堂重刻本,共13卷,本次收藏的是其中的6卷。”

 

  捐赠书籍中,刊刻年代较早且保存相对完整的珍贵古籍,还有干隆28年嵩秀堂镌刻的《寓意草》、《尚论后篇》,清干隆29年刊刻的《痘疹正宗》,干隆30年嵩秀堂镌刻的《尚论篇》等十几种。

 

  山西中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研究者张凡看到捐赠目录后,更是如获至宝,“此次捐赠中有两种古籍的初刻本:一种是清道光10年京都隆福寺三槐堂书铺镌刻的《医林改错》;另一种是清道光5年安浦游氏的《简便良方》刻本。”此外,本次捐赠的古籍中还有《傅青主男科》,该版本为清同治2年瑞祥仁刻本,早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同治5年的最早记载。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中医古籍作为中医学宝贵遗产的知识载体,记载了几千年来中国医学家防病治病的临床经验、方药研究成果,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具有医疗、科研、文化和历史价值。山西中医学院希冀以此捐赠仪式,推动全社会对中医药古籍的关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