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保护有文物价值建筑 东阳在“治危拆违”中守护乡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段时间,东阳“治危拆违”势如破竹,在隆隆机声中,不少人担忧,有的村会“一刀切”把老房子都拆光。为此,东阳市“治危拆违”办邀请专家把脉,并在微信工作群内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各镇乡街道辩证处理好拆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这一指导意见正一一得到落实。24小时拆除3800余平方米,20多天已拆约1.7万平方米,六石街道吴良村“治危拆违”可谓神速。同时,吴良村还静下心来进一步考虑古村落保护的问题。

 

  吴良村划定的第一批集中整治改造范围里,有一条老街,长约500米、宽约4米,形成于明代中叶。至清朝初期,当时的吴良村渐渐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商贸交流中心,各业店铺林立,其中中药店5家,“老聚昌”南杂货店主营批发,时有缙云、嵊州、诸暨客商光顾。解放初期,它被称为“出(东阳)东门第一街”。

 

  2015年,老街浇上了沥青。不久,老街将被打造成一条特色街,铺上石板,古色古香,恢复“老样子”,让年轻一辈记住乡愁。街两旁贩售本地特色工艺品、食品,吴良人期盼着老街重新焕发活力。

 

  走进巍山镇古渊头的老屋集聚区,景色古朴清丽,有岁月的沉淀,有水乡的温润……“这片老房子都是保护区,已经邀请专家在做规划设计了。”古渊头村村主任李晓强告诉记者,古渊头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落,村里一共有800多户约2000人,老房子则有200间左右,其中省级、市级文物保护点就有十来处。

 

  “我们都是在这些老房子里长大的。”李晓强说,“老房子是村庄的根,在‘治危拆违’中,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保护区内的老房子,相关专家已经在做规划,等规划通过论证后,我们将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修缮;对保护区外的D级危旧房,村里将坚决拆除。”

 

  “明末清初建筑,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致。检查意见:暂缓拆除,建议保留。”昨天上午,东阳市歌山镇大里村蒋大宗祠东边,东阳市博物馆馆长陈荣军填写完一张《东阳市治危拆违中古建筑价值评估初审意见表》,仔细贴在一个六间头小院的木门上。

 

  上周,一份列有东阳市文物保护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的清单,已下发到全市各乡镇、街道。“清单上的文物保护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律不得拆除,要仔细对照,避免误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古建筑,原则上要保留保护,鉴定为D级危房的,必须经过专家组审查同意后才可以拆。”陈荣军说,如果当地群众发现比较完整、历史较久的老房子,拿不准是不是有保护价值,要及时报告,直接和专家组取得联系。专家组将尽量随叫随到,在现场予以鉴定。

 

  陈荣军不时停下脚步,看看被丢弃在路边的青砖、石板。他说,因为一些老百姓对老建筑、老构件的认知度不够,导致在治危拆违过程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被当作垃圾一股脑儿清走了。记者了解到,东阳市规划部门已推出利用老料设计景观小品等相关方案。“老砖块、老构件,这些都留下来,有多少我们要多少。”陈荣军说,各地在拆除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文物、古木雕构件等要及时上报,或收归集体,或上交文物管理部门,政府将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