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创新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与交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福  建:文化引领海丝核心区建设

 

  福建发布的《福建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中,以重点篇幅专门描述海丝文化建设,提出努力以文化引领海丝核心区建设,研究编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文化发展专项规划》。海丝文化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和发祥地,福建海丝文化资源与文化遗存丰富,多元、深厚、交融的特征明显,极具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播价值。近年来,福建深入挖掘海丝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海丝文化品牌,通过创排文艺精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文博展览,并积极组织赴海内外展演、展出,打响福建文化品牌,提升福建文化软实力,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4年5月20日,亚信峰会专场文艺晚会在上海举行,福建精选的根据《丝海箫音》片段改编的舞蹈节目《丝路梦寻·海》精彩亮相。随后,福建对《丝海箫音》进行新创排演,将舞剧定名为《丝海梦寻》。2015年以来,《丝海梦寻》先后赴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机构总部,以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演出近60场,反响热烈。

 

  早在2013年,福建就联合上海、广东等海丝沿线7个省区市的45家博物馆,举办了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馆藏文物精品展,并组织相关图片展赴巴西、英国、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的20个城市展览,观展人数已逾160万人次。

 

  精彩纷呈的海丝文艺活动在福建各地轮番上演。在泉州,“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高峰论坛、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论坛及新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系列活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三届阿拉伯艺术节——中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摄影展等活动相继举行;在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专家研讨会、中国(福州)郑和开洋节举办;在厦门,“南洋文化节”举行;在莆田,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活动颇受欢迎。

 

  福建还重点整合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多元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走出去”交流活动。泉州启动“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厦门建设东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并举办“海丝”东盟文化艺术展,莆田举办“同谒妈祖,共佑海丝”等文化节庆活动。同时,福建加快“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建设,重点建设海丝文化资源库、海丝文化资源建设协作网和海丝文化资源服务协同网、海丝文化展示平台和网上文化商贸平台。

 

  福建以落实部省合作项目为引领,积极组织全省院团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演出活动,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福建分别组派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赴安道尔和西班牙、福建杂技木偶艺术团赴泰国、厦门市艺术团赴新西兰参加“欢乐春节”活动;组织艺术团2016年在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福建文化展示月”系列活动;组派福建省杂技团、图书馆小组赴几内亚、加纳和津巴布韦访演,探讨图书馆交流合作事宜;落实“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计划”,福建艺术团赴埃塞俄比亚、塞内加尔访演;落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福建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分别组派木偶戏赴柬埔寨、印尼、澳大利亚开展“中国福建木偶戏在亚太地区的传播交流推广”活动。

 

  福建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走出去”,2015年以来先后在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埃及等20多个国家展示展演。同时,福建高度重视“海丝”申遗工作,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和世界文化遗产土楼申报成功之后,鼓浪屿、古泉州(刺桐)史迹分别作为我国2017年、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黄国勇)

 

  上  海:“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化

 

  2016年,上海市文广局出台了“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起沿线国家和地区艺术节、电影节、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创演五大合作机制,分别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中华艺术宫、上海博物馆和上海“世界音乐季”组委会作为牵头单位,开展五大机制的组建和推进工作。

 

  日月如梭,春华秋实,合作机制成效显著。2016年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举办了“一带一路”文化艺术论坛,聚焦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多样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多边合作机制。演出交易会设“一带一路”专区,30个沿线国家的60个艺术节参加本届交易会。上海国际艺术节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乌兹别克斯坦东方旋律国际音乐节分别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艺术节合作机制也促成了项目落地。“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舞剧《青衣》受邀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献演。此后,“扶青计划”委约的影像戏曲音乐作品《斩断》受邀参加布达佩斯之秋艺术节、印度德里艺术节演出;联合委约的谭盾作曲《女书》受邀于明年将赴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演出。

 

  去年,“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电影节代表共同签订了“一带一路”电影节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上海国际电影节、爱沙尼亚“黑色之夜”电影节和埃及开罗电影节3家国际A类电影节。美术馆、博物馆则注重合作搭建“一带一路”联络网。截至去年11月,中华艺术宫已向18个国家驻华使领馆、艺术机构等传递了合作愿景,基本覆盖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以及西欧、北非地区;与匈牙利国家博物馆等16家艺术机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引进了“一带一路”世界艺术巡礼系列展。上海博物馆与埃及国立博物馆签署了两馆友好交流合作备忘录,牵头建立起“一带一路”博物馆合作机制的新平台。去年6月至今年2月,上海博物馆已在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宫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瓷器珍品:10—19世纪”展览。

 

  “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正越来越频繁,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上海市文广局国际交流处处长应明达表示,2016年9月6日,“一带一路音乐创演联盟”签约仪式在沪举行,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波兰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受邀加入。

 

  西出阳关,东渡大洋。上海积极参与文化部“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系列活动,多渠道开展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及贸易合作。去年,上海绛州鼓乐团赴开罗参加埃及国际鼓乐节,这也是“2016中埃文化年”的重要活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2016丝绸之路音乐学院院长论坛,邀请“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的音乐学院院长共同探讨音乐教育与发展。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倡议建立的“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在上海启动,大宁剧院正式签约成为联盟首家国内成员单位。

 

  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是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由上海、广东和福建三地合作摄制的项目,去年5月陆续在国内播出,下半年在新加坡全片播出;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美国中文电视台播出了部分内容。这部宣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风俗及人民友好交往的纪录片,今后将作为“一带一路”重要外宣项目进行推广。

 

  上海市文广局副局长贝兆健表示,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基础。上海将进一步利用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平台,使“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常态化,促成更多项目落地,吸引更多国家有关机构加入,还将配合文化部做好首届“中东欧国家文化季”演出活动,做好2017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官方仪式演出”和“上海周专场演出”活动。(洪伟成)

 

  浙  江:讲述西子湖畔的丝绸故事

 

  “真是太美了!”走进浙江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不管是外国友人还是国内游客,都会被幽雅的环境和丝绸的美丽感染,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中国丝绸博物馆自2011年起就启动了收藏、记录当代服装与纺织时尚的工作。2016年,随着新馆改扩建工程的完工,中国丝绸博物馆又把打造“互联网+丝绸文明(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提上议事日程,从教育和文创两方面开展了中华丝绸文明价值挖掘及传播服务示范等工作,发起并建立了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以丝绸文化遗产为核心进行研究、传承、创新和推广,为国际同行特别是丝路沿线国家提供共享、交流、合作的研究平台。

 

  近两年,从大型展览和学术会议,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丝绸为纽带,以时尚为元素,架起了“一带一路”的文化桥梁。

 

  “我是研究丝绸的学者,从业30多年,一直有个丝绸复兴梦。我每年都在全国两会上提一些建议,很多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与丝绸、丝绸之路有关。”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心目中,中国丝绸博物馆更应该把讲好丝绸故事、传承丝绸文化、打造丝绸品牌作为己任,努力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

 

  中国丝绸博物馆先后参与了丝绸之路沿线遗产的保护及其他相关世界遗产的保护,还承担了赴俄罗斯、德国、土耳其等10多个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丝绸展览的工作。此外,《敦煌丝绸艺术全集》出版和敦煌丝绸修复项目、马圈湾出土汉代丝绸研究项目、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出土丝绸研究项目,使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国际舞台频频亮相出彩。

 

  2016年9月22日,在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第一次年会上,来自15个国家30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中国丝绸博物馆在丝绸之路纺织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并形成了加强丝路之绸研究的共识。

 

  “丝路之夜:从丝绸到跨文化对话”系列活动是中国丝绸博物馆一个新的尝试。从2011年的“发现”、2012年的“穿越”、2013年的“新生”、2014年的“筑梦”到2016年的“化蝶”,从“蛹”的挣扎到破“茧”化“蝶”,再到嫩翅试飞,中国丝绸博物馆历经了风雨洗礼,完成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如今,“丝博之夜”已成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主打品牌,2017年开始,每个周末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正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和国际友人走近丝绸,走近丝绸之路,走近“一带一路”。(徐继宏)

 

  陕  西:“一带一路”,文化先行

 

  “搭建人文交流平台,加快西安文化中心建设。”不久前,《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行动计划》出台,陕西将建立“五大中心”,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陕西正在借助自身在文化方面的资源优势,成为跨越千年而依旧亮丽的“丝路起点”。

 

  2100多年前,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2013年,国家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后,陕西省文化厅积极响应,在第一时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先行”理念,策划并推出包括“从长安到罗马”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以及与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项目。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陕西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实施载体,是全国有关丝路文化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盛会,也是设立国家级奖项的综合性国际艺术节,从2014年9月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三届。

 

  “2016年9月举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共有80个‘一带一路’沿线和关联国家(地区)、国内23个省区市参加相关活动,各类演出200多场,包含舞台艺术、美术展览、文化论坛、惠民巡演、国际现代艺术周、国际儿童戏剧周、动漫创意文化周、长安诗歌周等板块,同时还举办了文化部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艺术节国际性、持续性等特点进一步彰显。”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表示,经过几年的努力,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国家(地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它已成为弘扬丝路精神、增进文化交往的重要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合作、文化相融和民心相通。

 

  作为建设在隋唐丝绸之路起点上的民营文化产业集团,大唐西市围绕“一带一路”,发挥民间公共外交作用,不断形成丝路文化的国际品牌。2015年,大唐西市在香港举办相关论坛,促进民间跨区域合作。作为民办国家一级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创新文化“请进来”和“走出去”模式,与丝路沿线国家10余家博物馆签署共建姊妹友好馆合作协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主席米歇尔·佩赛特在为大唐西市题词时这样写道:大唐西市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纽带和桥梁。如今,陕西因“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陕西在传承创新中打造文化交流平台,打开民心相通之门。(任学武  秦 毅)

 

  广  西:面向东盟高扬丝路风帆

 

  辽阔的北部湾将广西与东盟紧紧相连。早在西汉时期,广西合浦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从这里可到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下,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正迎来新的时代。

 

  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海丝”遗珍合浦汉墓群的保护。秉承“以原址保护为主”的原则,自2012年起,北海市相继启动禁山、四方岭、金鸡岭等多个汉墓群重点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开始修复汉墓群密集区及缓冲区的本体环境。在此之前,2008年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正在建设的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汉文化博物馆也将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北海市把合浦汉墓群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的总盘子,高规格、高水平地推进墓葬保护及区域环境整治工程。2016年10月,《合浦汉墓群总体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实施,对汉墓群的本体保护、展览展示、安全防控等方面做了统一规划。按照规划,合浦县将在汉墓群保护区建设合浦汉文化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汉文化遗址保护馆等“两馆三公园”项目。

 

  研究与保护互相促进。为此,广西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探寻汉代合浦港口遗址,基本确定了汉代合浦城址的布局及其年代、性质;整理合浦汉墓出土文物,认定一批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密切关联的“舶来品”文物;开展有关申遗课题研究,进行合浦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遗产点真实性和完整性等专题研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30余名考古专家也曾齐聚合浦,就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与汉文化交流进行研讨。学者们充分肯定了广西对合浦汉墓群保护和研究的成果。

 

  随着“海丝”申遗的推进,广西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广西文化厅厅长黄宇表示,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保护申遗作为广西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中央赋予广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定位的重要举措来抓,将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的申遗工作列入《广西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路与行动》文件和有关建设工作方案,北海史迹有关建设项目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进行重点部署。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治区主席陈武先后考察了北海史迹保护和利用工作,多次对保护利用及申遗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在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广西充分发挥东盟桥头堡的优势,顺势而为。最近几年,广西在办好“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东盟文化周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一带一路”文化走东盟之“三月三文化丝路行”“文化走亲东盟行”等活动,把“文化走出去”活动与文化慰侨相结合,传播中华文化,讲好广西故事,为搭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做出了表率。(宾 阳)

 

  重  庆:长江与伏尔加河的对话

 

  白俄罗斯艺术家眼中的重庆山水是什么颜色?也许是朱红,抑或是柠檬黄……重庆著名的夔门、白帝城、大足石刻等景观,通过西方绘画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油画布上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美感。重庆市举办的“一带一路·共建繁荣”系列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白俄罗斯10位艺术家前往重庆龚滩、钓鱼城等地采风创作,并在重庆美术馆举行写生油画作品展。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正是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并促成了重庆美术馆与白俄罗斯文化联盟达成了进一步的合作共识。

 

  据了解,重庆市文化委员会近年来充分发挥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的区位、物流、政策和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安排下,2014年,重庆芭蕾舞团为来渝参加首届“长江与伏尔加河流域地区领导人会议”的400多名中外嘉宾演出原创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2016年,先后两次派出文化代表团参加俄罗斯经济文化重镇航天城萨马拉举办的首届“伏尔加联欢”国际艺术节,并在萨马拉州立图书馆开设“重庆之窗”,率先在文化领域实现了“长江与伏尔加河的对话”。

 

  与此同时,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率文化代表团出访俄罗斯、白俄罗斯,拜访两国10余家主要文化机构,签订文化合作协议5份,促成了俄罗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附中与重庆艺术学校,俄罗斯叶利钦总统图书馆、白俄罗斯明斯克州立图书馆与重庆图书馆,俄罗斯AIF公司与重庆演艺集团,白俄罗斯文化联盟与重庆美术馆等重点文化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目前,实现了叶利钦总统图书馆与重庆图书馆共办二战胜利70周年历史图片展;重庆图书馆派员参加叶利钦总统图书馆国际版权会议并做大会发言;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来渝访问并举办大师班;白俄罗斯文化联盟10名知名画家到重庆采风作画、举办作品展等文化交流活动。

 

  2017年,重庆还拟在“中俄媒体交流年”框架下,实现重庆图书馆与叶利钦总统图书馆共同拍摄《看图书,知文化》(暂定名)系列电视专题片,重庆与俄罗斯友城沃罗涅日开展媒体交流互访,重庆电影企业与白俄罗斯企业开展影视制作项目等活动。

 

  此外,在文化部指导支持下,重庆市文化委员会结合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与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签订了年度合作协议。2017年春节期间,派出文化交流团参加“春到河畔迎新年”和中国驻新加坡使馆新春招待会等活动。下一步,以“山水之都,魅力重庆”为主题的系列美术、音乐、服饰、电影、中医、旅游、文化讲座等类别的7批次文化交流活动将走进狮城。(侯文斌)

 

  黑龙江:全方位推进对俄文化交流

 

  自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黑龙江省积极跟进,根据总体设计,提出“利用满洲里至绥芬河铁路通道,打造一条起自黑龙江通达俄罗斯和欧洲腹地的新‘丝绸之路’”的目标,制定了《“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黑龙江省文化厅依托地缘优势和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根据《规划》开展了一系列对俄文化交流工作。如中俄文化大集是黑龙江省与俄阿穆尔州成功建立的人文合作机制,自2010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受到中俄嘉宾、客商的充分肯定和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

 

  黑龙江省文化系统坚持以优秀的本土文化产品为载体,将对俄文化交流与城市形象宣传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对俄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渠道,有效推进了各地对俄文化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哈尔滨依托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优势,先后与俄罗斯艺术团体开展交流演出等项目。牡丹江市邀请了俄罗斯海参崴经济与服务大学艺术团来演出,该市文化中心已与俄海参崴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艺术团签订了交流互访合作协议,推进双方文化交流工作的常态化机制。抚远县经常邀请俄罗斯那乃族演员与该市赫哲族演员同台表演赫哲族原生态节目。伊春市积极与其友好城市俄罗斯比罗比詹市开展文化往来,2016年邀请俄比罗比詹市文化代表团来伊春参加“第四届中国伊春(东北亚)森林产品博览会”以及两市缔结友好城市五周年“伊春日”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深化了两市间的交往与友谊。

 

  黑龙江通过深化文化交流,成功举办了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中国俄罗斯文学合作交流会、中俄主流媒体大型联合采访等双边文化活动和黑龙江国际文化周等多边活动,积极推进中东铁路建筑群整体保护,强化科技教育合作,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研发机构扩大对俄科技交流合作,举办了中俄大学校长论坛,在黑龙江大学设立了中俄学院和中俄联合研究生院,在哈尔滨恢复设立格拉祖诺夫音乐学院,并积极推进与俄罗斯合办哈尔滨音乐学院、哈尔滨国际油画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强旅游合作,成功举办了中俄国际自驾车集结赛、中俄旅游节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构建了“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体育”“文化+旅游”等全方位对俄文化交流合作的格局。(张建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