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铜走银——又一即将消失的中华绝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乌铜走银”是云南古老的手工技艺,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然而如今却也濒临失传危机。

 

      何为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的云南石屏县,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利用高温使银(或金)与乌铜融为一体,再经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后,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技艺效果。因一般多以走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

 

      在中国工艺美术界,云南“乌铜走银”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一个艳丽多彩缤纷似锦,一个素雅双色演绎古色古香的岁月沉淀之美。

 

      2011年6月,“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苛刻的要求成就传神的乌铜走银

 

      一个“走”字,便把这项以铜胎为底,功夫在细活处的技艺形象而动态的表现了出来。

 

      如果说“嵌”是一种被动型而生硬的工序,那“走”就完全是手随着心的所想而行动,手如心动的主动而生动的工序。

 

      大体来说,乌铜走银有炼铜、打片、剪样、凿刻、走银、成形、组装、揉黑这八个主要工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祥龙献瑞酒壶

 

      这项工艺的胎底铜色乌黑,与银的白色融合对比明显,相互映衬,因此对制作胎底的铜合金配方及配比要求很高,一直由乌铜走银的传人所独家掌握。练铜是学做乌铜走银的第一个必须扎实掌握的基础功,一个乌黑亮泽的胎底整体上就已决定了器物的质感、韵味、风格。

 

      “凿刻”与“走银”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工序,凿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走银的表现。绝技在身的匠人直接根据心中想象或参考的图案在乌铜上錾刻出来。

 

      纯银高温融化后,于錾刻好图案线条的合金乌铜上边融合边流走,顾称“走银”,经打磨平整后显现出黑白分明的色来。

 

      揉黑”则是独特的中国手工艺里古老方法与心念、耐心、人与物合一的一种短期急工做不了的神秘活儿。这项工艺过程中需要酸性汗液的人不断把玩器物,酸质汗液与铜、银的化学变化经过时间的“包浆”,便逐渐形成了泛着油亮黑韵光泽的器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五福捧寿走金银方鼎

 

      这项传承 300 年的工艺,每一项环节均须人亲力亲为以造之,对制作者身体体质有要求,制作者要掌握铸铜、构图、凿刻、掐丝走银等多种手工技艺绝活儿,堪称极为苛刻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代表。作每一件乌铜走银的制作生产,280 年来都是由一代代手工艺者亲手完成的。

 

      它古香古色,气韵悠然、黑白分明,沉稳优雅,宛如神秘贵气的“黑美人”,获得了名人大家的赞许。清末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袁嘉谷,一代大才子,在其千字叙事诗《异龙湖歌》中的诗句“器精称乌铜,饭精称紫米”,其中“乌铜”就是乌铜走银。

 

      括海外日本、韩国、台湾的很多收藏家也不远千里来到云南,几十万元求金大师的一把壶、一个烟斗、一只花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五福捧寿走金银方鼎

 

      古老匠艺在他手上发扬光大

 

      有些古老手艺,工艺独特而繁杂,时过境迁,失去当时的实用功能,渐渐就失传而淡出人们的生活了。就像珍稀保护动物,有些有可能只能出现在博物馆里了。

 

      金永才大师是乌铜走银的第六代唯一传承人。自古乌铜走银家训极严,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闺女,金大师的两个女儿也只能眼看着父亲的手艺而不得传承。

 

      但这门手艺就要这样消失吗?几经考虑的金永才抛弃了曾经的门第观念,广招徒弟,培育新人。

 

      为此,金永才大师专门在云南昆明人文名胜景区官渡古镇建立了乌铜走银传习馆,博物馆,为有禀赋而愿意倾心学习这门技艺的人学习提供专门的场所,为了解乌铜走银艺术及历史文化的学者、收藏爱好者展示作品,这就是金永才传承其文化和手艺的大本营。

 

      做了 40 多年的乌铜走银,并让这门古老技艺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的金永才大师,获得了太多业界认证头衔,众多代表作品也先后获得过国内众多工艺美术类的重要奖项,蜚声国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是的,他的许多作品都相继被国内收藏家争相收藏。

 

      但,他仍然乐悠悠地每年都自己创作一批精品乌铜走银工艺品。

 

      此外,金大师坚持亲自挑选徒弟、带徒弟。“心静才能把这种细致手工艺做好。浮躁、急性、心情不好做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好。有时我感觉状态不对,就干脆去唱唱戏,喝喝茶,散散步,找老朋友聊聊天儿。状态感觉对了,就一门心思静下心来做东西,这时我容不得一点打扰和分心。”

 

      在大半生40多年的铜手艺锻造制作中,心静下来,金大师形成了发自内心的一股中气,镇定、有底气、宽严相济,和他的乌铜走银作品一样,透着时光的沉淀和越久越醇的独特韵味。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