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大溪古城遗址:东瓯文明的遗珠
走在温岭市大溪镇里宅村的水泥路上,左侧是整齐划一的小洋楼,私家车停在楼前的空地上;右侧有小超市、蔬果店,郁郁葱葱的绿树掩映其中。房屋周围,有大片绿油油的农田……这个村庄美丽、富庶,正如2000多年前曾存在于这块土地上的神秘古城。
发现
72岁的郑振国是土生土长的里宅村村民。幼年时,他看到村庄周围有几段古老的城墙,分别位于东西南北方向,将残缺不齐的四段相连接,是一个正方形。这些斑驳的城墙似乎有一种魔力,一直吸引着他。“它看上去很老很老,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说,他们小的时候城墙就在了。我一直想知道,城墙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里面都是农田,为什么要围起来呢?”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郑振国没读过几年书,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探究城墙之谜。他从先辈传下的书籍中找到了与城墙相关的记载,由于识字不多,而资料中很大一部分是文言文,他对许多细节的理解有偏差。但他还是很兴奋:“我知道了,这里是徐偃王城!”
郑振国收藏的文献资料,至今保存在家中,他细心地将它们装在一个布袋里。其中一件,是南宋陈耆卿编修的《嘉定赤城志》(复印件),上面记载:“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厚四丈。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一十四级,城上有高木可数十围,故老云即徐偃王城也。城东偏有偃王庙。”
由于没有更确凿的史料,人们一直以《嘉定赤城志》为依据,认为位于大溪镇里宅村、大岙村一带的古城就是徐偃王城。
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陆续有台州本地及浙江省的学者到现场踏勘并发表文章,在一定范围内引发了关于古城性质的讨论。大体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该城址就是徐人兵败南撤后所筑的“徐偃王城”,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古城为西汉初期东海王国的故都,即东瓯王城。
发掘
从2002年开始,经过多次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学者提出,神秘的东瓯国就在温州市、丽水市和台州市范围内,它也是这三地最早的行政建制。
2006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进驻温岭市大溪镇,对塘山古墓进行试掘。塘山古墓距位于里宅村、大岙村的古城遗址约一公里,三面环山。
古墓由墓穴、墓道两部分组成,由于年代久远,古墓中的棺木及主人遗体已全部风化。墓葬在古代已遭盗掘,墓内残存的随葬器物34件,有原始瓷、印纹硬陶、印纹软陶、硬陶、泥质陶和玉器等。墓外的礼乐器陪葬坑中出土器物28件,全部为仿青铜陶质乐器。
据介绍,墓中出土数量最多的两种器物是匏壶和拍印方格纹的敛口双耳罐,这些文物在福建武夷山西汉闽越王城遗址、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均有较多出土,其年代比较明确。由此可以判定,塘山古墓应该是一座西汉初期东瓯国的上层贵族大墓,且有可能是王陵。
“在古代,贵族墓的边上一般有古城。”考古人员推测。
于是,考古人员对古墓西南方约一公里——即传说为“徐偃王城”的古城遗址进行了发掘。通过地面调查、钻探和考古试掘,确定古城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城址。四周城墙残迹之内,东西长约390米,南北宽约26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城内地层堆积总体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堆积包含物有青瓷瓶、壶、罐等,还发现了分布密集的陶水管,其时代为宋;下层堆积包含物比较单纯,主要包括大量的板瓦、筒瓦和少数瓦当,还有拍印方格纹的敛口双耳罐、原始瓷小碗、敛口钵等日常生活用器,时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
谜团
史料记载,公元前192年至公元前138年,东瓯国曾存在了54年,它是由西汉朝廷分封的一个地方小国。自西汉初举国北迁到江淮后,它的文明就像蒸发了一样,踪迹难觅。它的国都在哪里?范围有多大?这些都成了史学界的千古之谜。
塘山古墓的的发现与发掘,是第一次获得的关于东瓯国文化的考古发掘资料;而大溪东瓯古城的确认,也填补了我国秦汉考古中关于东瓯国考古的空白。
这些重要发现,有郑振国的一份功劳。
本世纪初,他曾把自己对古城的猜想和收集的文献资料(复印件)装订好,想要寄给北京的考古专家。由于不知道地址,他就在信封上写“中央文化部办公厅考古办公室负责同志收”。过了一段时间,真有人到村里找他,原来这封信转到省、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上门调查情况来了。他的举动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进驻大溪镇后,郑振国几乎“参与”了每一次发掘——专家们一来,他就跑到现场参观,还热情地带专家们辨认古城的外墙(根据文献记载,古城有内、外两重城墙,由于外墙在上世纪60年代被破坏,只能根据当地长者的回忆和指认,大致勾勒了“外城的范围”,目前尚未找到有力的考古资料支撑)。通过在现场打听到的只言片语,郑振国执着地认为,古城既是徐偃王城,也是东瓯国的国都。
但事实上,徐偃王城的说法已基本被推翻。由于历史文献和发掘资料有限,古城是否就是东瓯国的国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记者从温岭市文保中心了解到,确定东瓯国建都的地望,是目前东瓯国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开东瓯古城的身份谜团,也是一辈子热心于文物保护事业的郑振国的心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