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松岩书画作品市场价格有待充分挖掘

钱松岩是我国上个世纪中叶,中国画大变革时期山水画代表画家,他的山水开创了新金陵画派的新风,当年新金陵画派能与岭南画派、长安画派形成三足鼎立,钱松岩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钱公画风早年受石溪、石涛影响颇深。但他不拘限于形似,而强调骨法用笔,喜用雄浑古拙之“颤笔”,自诩为“浑厚沉着”。在运用色彩上更大胆突破、绚丽明艳、五彩斑斓、令人振奋,过目难以记怀。钱公作画虽把“师古人”为基根,但更注意培养对事物观察和揣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钱松岩山水(钱心梅题跋)

      钱松岩是我国上个世纪中叶,中国画大变革时期山水画代表画家,他的山水开创了新金陵画派的新风,当年新金陵画派能与岭南画派、长安画派形成三足鼎立,钱松岩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钱公画风早年受石溪、石涛影响颇深。但他不拘限于形似,而强调骨法用笔,喜用雄浑古拙之“颤笔”,自诩为“浑厚沉着”。在运用色彩上更大胆突破、绚丽明艳、五彩斑斓、令人振奋,过目难以记怀。钱公作画虽把“师古人”为基根,但更注意培养对事物观察和揣摩。


      经历两个世纪社会巨变 家国情怀尽诉笔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钱松岩《松院清暑》

      出生于1899年、逝世于1985年的画家钱松岩,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那么,他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经历丰富的人,因为在横跨两个世纪,经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剧变中,面对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文化革命”等诸多政治巨变的人生洗礼,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从中演绎出具有历史性的故事。而作为一位画家,他所承担的除了人生的现实以外,还有他的艺术。

      从1923年到1956年,钱松岩先后在多所小学、中学以及美专任教。相对于1957年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之后直至晚年的安定生活来说,钱松岩30年代至40年代的生活是动荡不安的。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他不仅饱受了生活的颠沛流离,同时,国难给予他心里的感受也直接反映到他的绘画之中,从而体现出一个传统型文人画家的品格与胸怀。

       以山水形象诠释人文精神 传统山水画走进了新时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钱松岩《冰雪游戏》

      钱松岩的山水画艺术是20世纪中期中国山水画变革呈现出的异彩。钱松岩将齐白石“似与不似”的丹青法理运用到山水画上,取象运思、想落天外,使五六十年代的山水画由场景再现转向了情感的表现,开创了全新的境界。他的绘画运用暗喻、象征等手法,把红岩、劲松都赋予了主题思想,用山水形象来诠释人文精神,使山水境界成为伟大精神投射的辽阔空间,雄健气魄弥漫全幅。

      钱松岩早年学画,初学宋元明诸家,后专注于对沈周、石涛、石谿作品的临摹。因此新中国成立前,钱松岩的艺术面貌多以师法传统为主。钱松岩深信传统法度大有发展的余地,并对创新有着坚定的信念。他曾言:“前无古人才是新。今天不煮夹生饭,明日就无熟饭吃。我如创新不成,开个风气,后人定能成功!”他放弃了在传统形式中添加工厂、红旗、火车的简单方法,凭借一腔革新中国画的热血,找到了以中国传统山水画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新路,开掘了新时代中国画的独特意境。


      钱松岩作品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 市场价格有待充分挖掘

      钱松岩作品大约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流通领域,1986年后进入海外拍卖市场。受江苏等地艺术史评论家的客观宣介以及艺术市场的追崇炒作等影响,至90年代中、后期其价位稳步上升,屡创佳绩。

      在1994年的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钱松岩画作《红岩》以49.5万元人民币成交。在1997年10月香港朝晖国际拍卖会上,其巨幅山水画《锦绣山河春常在》以112万港元落槌。在2005年8月16日江苏嘉恒拍卖会上,其山水画《梅园新村》以440万人民币落槌。在2012年10月29日,其山水画《遵义》在中国嘉德的拍出了862.5万元人民币。在今年6月4日在北京匡时的拍卖会上,其《黄洋界》以747.5万元人民币成交。而钱松岩作品的天价作品是出现在去年的12月4日,在北京匡时的秋拍上,他的《山高水长》拍出了1092.5万元,这是钱松岩作品首次达到了千万元成交价,使钱松岩进入千万元俱乐部。

      从市场行情和发展趋势来看,钱松岩作品价位在短期内将保持相对平稳状态,而长期仍将呈渐涨走势。依据钱松岩所处的艺术史地位,只要交易时机恰当而且投入价位合理的话,投资收藏其精品真迹应当是能够保值甚至增值的。

 

      晟永笔歌墨舞名家书画专场十竞拍地址

      https://paimai.taobao.com/pmp_album/101222938.htm?spm=0.0.0.0.vIi3AL

责任编辑:小蓝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