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高层论坛综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6年12月10日,“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层论坛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召开。本次论坛由岳麓书院主办,来自上海豫园、中国园林博物馆、天坛公园、颐和园、成都武侯祠、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山西晋祠、拉萨罗布林卡、河南嵩阳书院等29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位专家代表与会,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研究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等问题展开研讨。

  文化遗产保护,注重整体性和原真性

  上海豫园、北京颐和园、西安大雁塔、杭州岳庙、灵隐景区、湖滨管理处等单位介绍了对文物、建筑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及经验。代表们提出,对于文化遗产,不但要保护有形的文物本体的原貌和完整性,也要保护文物的环境和生态,更要保护文物的文化特色。这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也是文化遗产利用的原则。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许多地方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出现了问题,有的破坏了文物生存的环境、割裂了长久形成的文化传统,有的甚至还造成了文物永久的损毁。为努力实现“给子孙留一份完整文化遗产”的承诺与使命,许多单位大力宣传、为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出谋划策,在文化遗产周边建设保护园区,在保护整体性和原真性的前提下,开办文化创意街区、园区,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如扬州个园与周边的历史文化街区共同规划、打造花局里文化创意街区项目,不仅化解了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还使文化遗产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

  推动研究,让文化遗产展现丰富内涵

  如何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成为与会专家们热议的话题。天坛神乐署成立了雅乐团,把保护、传承、弘扬中和韶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纳入到建设规划中,专心致力于古代音乐文化的研究、挖掘、传承和展示工作,在此基础上恢复中和韶乐等古乐的演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放光彩。杜甫草堂作为当代最大的杜甫研究资料和杜诗书画的收藏展示中心,充分利用馆藏古籍文物,一方面开展特色的杜甫及诗歌文化研究,举办学术年会、出版学术刊物和著作、承担课题研究,另一方面,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修复技艺的探索、发展、积累和传承,成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中心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的参加单位,培养修复师,并向游客展示古籍修复工作。乐山大佛景区近年来十分注重相关学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正在打造一支业务精、研究能力强的队伍。

  国保单位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仅提高了文物保护修复能力、提升了文化遗产价值认识水平,也提高了传承利用、为现代生活服务的能力;而对于科学研究体系的建立、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重视,将成为事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借助科技手段,加快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建设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使文物保护水平上了新台阶,数据库建设日益成为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也为文化遗产的利用做好了前期准备。如晋祠完成了不可移动文物晋祠碑碣石刻的数据平台建设,天坛进行了可移动文物信息数字化采集,通过三维扫描、建模、制图等手段,建立永久性、高精度数字档案,逐步实现文物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今年,国家将推进文物大数据平台建设纳入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预示着各文博单位的优质资源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平台及数字虚拟博物馆的建立、开发并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将逐步得以实现。

  拓展利用,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如何恢复古建文物传统功能,将传统文化空间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为现代生活服务?研发文创产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物质、精神文化产品。文保单位纷纷从陈列开放、教育实践、文创产品开发、文化传播与传承等角度探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

  天坛将古代最高的礼乐学府变身皇家音乐展馆,为现代人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礼乐文化的大门;狮子林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成为市民游憩的好去处;颐和园霁清轩从营造公共文化空间的理念出发,规划开放形式及展示内容,设计游览空间,将世界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完美融合。大家认识到,基于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本地文化、居民、风土的融合,讲好故事,文化遗产才能真正“活起来”。

  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展了特色社会教育活动:挖掘历史资源,再现皇家园林中的重要农耕传统符号——京西御稻农事体验;以品茶为线索,结合佳节、雅乐,挖掘复原古代制茶、品茶的经典流程,打造有极高辨识度的“山居雅集”文化活动。拙政园深入挖掘苏州园林背后的文化内涵,开发了特色游园活动,开办拙政园大讲堂,培养志愿者和小小讲解员。代表们指出,公众对于文化生活有不同的需求,通过细分目标群体,设计多种公众教育实践和文化活动,文化遗产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公众生活。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文创产品开发形成热潮。代表们讨论了文创设计的趣味性、实用性、特色性及与流行文化关系等问题,认为从文物中汲取灵感,融入现代元素,就可能引领流行时尚。有代表提出,文创不仅是物化的产品,还包括具有显著教育功能和品牌影响力的活动与精神文化产品。

  此外,重视新媒体的传播能力,通过微信、网站、APP、智慧博物馆等新媒体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全面为公众服务,促进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方面,涌现出了不少典型,岳麓书院即是其中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岳麓书院在修复和保护文物古建的同时,激活了自身曾经在历史上发挥巨大作用、产生深远影响的核心功能,进行学术研究、办学育人、文化传播,成为古老书院现代转型的成功范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岳麓书院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为一体,并不断探索新媒体传播、文化产业参与等方式。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