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93号院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大栅栏的琉璃厂地区,在琉璃厂的铁树斜街,在铁树斜街的93号,藏着一座建筑,它叫93号院,它是一座博物馆,在它的身上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标签:一种是年轻的、小巧的、中国的、现代的;另一种是古老的、博大的、世界的、历史的。那么它究竟是怎么一座博物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栅栏胡同一探究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走进93号院

 

      93号院博物馆于2014年6月建成开馆。博物馆以“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主旨,以“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为目标,通过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致力于推动中国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播,架起了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让传统非遗文化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走进93号院的非遗世界

 

      93号院博物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打造出了包括非遗精品展、非遗技艺体验、非遗大课堂、非遗学术研究、非遗文化书籍出版、非遗跨界设计等一系列针对非遗文化的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博物馆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渠道,与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文化发展实践基地,全力推动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自2014年6月开馆以来,93号院博物馆先后为30余位非遗传承人举办了个人非遗作品精品展;组织了3000余名非遗文化爱好者参加非遗技艺体验活动;非遗技艺体验活动。

 

      一.领略非遗精粹,了解非遗魅力


      对非遗传承人精品非遗作品的展览展示,是传播非遗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93号院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开创性提出“巡展”模式。通过展览展示非遗传承人作品,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文化的精粹,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切实感受到“非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无穷乐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3号院博物馆举办的骨雕展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榫卯木车微缩工艺展


      二.体验非遗技艺,培养浓厚兴趣


      自开馆以来,博物馆先后组织了100余位非遗传承人走进博物馆,开展非遗技艺传授体验活动,为广大非遗爱好者提供了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他们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亲手指导,并表现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苏绣体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木艺微缩体验活动

 

三.非遗进课堂,普及非遗文化知识

 

      开展非遗文化讲座是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特别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的课程研发。先后组织100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内容涵盖非遗文化、民间艺术、传统民俗等方面,惠及社区居民、文化爱好者、学生等不同群体近20000人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传统民俗讲座现场

 

四.非遗进校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非遗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93号院博物馆在积极推动以博物馆为主阵地的非遗文化宣传推广的同时,立足高远、全面布局,全力实施“非遗文化走出去”战略规划,先后与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等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组织非遗老师走进校园来到学生们中间,让中小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乐趣,让非遗走进校园、来到学生们中间,从小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黄城根小学举办的非遗体验活动

 

五.非遗进社区,深入扎根群众生活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主阵地,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93号院博物馆依托大栅栏琉璃厂地区,服务本地区社区居民,积极推行“非遗进社区”战略规划,携手大栅栏街道将非遗文化送到社区居民中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体验和宣传活动,赢得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端午节之际,博物馆举办社区民俗体验活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孩子们亲手制作粽子

 

      六.非遗小庙会,享受一场文化盛宴


      庙会是老北京的传统民俗,93号院博物馆以此为题,充分拓展,开创性提出了“非遗小庙会”的理念,先后举办了两届非遗小庙会。小庙会上汇集上百位非遗老师的作品和技艺,邀请著名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非遗技艺,不仅让广大非遗爱好者看到了精美的非遗艺术品,更能亲身体验这些非遗艺术品的制作工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博物馆信息: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铁树斜街93号院

      电话: 010-83197501

      门票:免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3号院博物馆

责任编辑:杜茜 (本文为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