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烧纸调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音乐
遗产编号 ⅱ-35 所属地区 山东·烟台·蓬莱市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民间音乐
申报人/单位 蓬莱市 申报日期 2006
烧纸是起源于宋代,在蓬莱东、南、东北部地区乡间流传的一种风俗性祭祀活动,用以求福求财求平安和祭奠祖先。整个仪式由开坛、请神、安神、搭棚、封灯、劈山、搬亡人、歇坛、故事、送神等10个阶段组成。
烧纸调是整个烧纸仪式活动的伴曲,含鼓乐和唱曲两部分。唱由有九腔十八调。九腔主要有大腔、悲腔、急腔、大悲腔、四大腔、娃娃腔、对口腔、接神腔等;十八调主要有接神调、安神调、封灯调、送神调、三棒鼓、慢板、悲调、靠山调、喜盈门调、流水调、搬亡人调、答文良调等。烧纸调旋律婉转,节奏富于变化。演唱故事时,唱腔遵循“接神、安神……送神”的程式,中间根据故事内容自由选择调式。烧纸调的伴奏乐器为单皮鼓。单皮鼓形似蒲扇,使用时既是打击乐器,又是舞蹈道具。鼓柄下端以铁条曲成3个椭圆形环,各穿3片六角形铁片,动辄声响,使用时边打边晃,产生鼓声和铁器声交响的效果,形成特殊气氛。单皮鼓乐主要有开坛鼓乐、三棒鼓乐、六棒鼓乐等,结合演唱腔调的急、缓、顿、抑、灵活掌握打击技巧,以控制鼓点与唱腔和谐。
烧纸舞是伴随民间烧纸活动而表演的一种祭祀性舞蹈,为蓬莱县所独有。主要流传于蓬莱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民间,金果山一带最为流行。在舞蹈风格上,北部沿海一带表演动作较为粗犷有力、严肃稳健;东南部山区的表演动作较为活泼风趣、热烈火爆。每伙艺人由4人搭班,3人上场表演,一人替换。祭祀仪式由表演者之一“领坛”(领唱领舞),2人“扛腔”(帮唱伴舞)。表演者均左手持单皮鼓,右手持鼓鞭(用牛筋编制而成)击鼓,边唱边舞,在直径不到2米的圆形场地内时而绕行,时而穿插移动,时疾时缓,有点有顿。舞蹈动作由挪移身形和耍鼓两部分构成。鼓式动作有茉莉鼓、掏心鼓、挽花鼓、转身鼓、扣鼓、插架鼓等,身段动作有支、偏、挂等。仪式开始后,表演者即一刻不停,协调一致地边唱边舞边击打单皮鼓,直至曲终。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