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山歌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音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ⅱ-3 所属地区 江苏·南通·海门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音乐

 

  申报人/单位 南通市海门市 申报日期 2006

 

  海门山歌,流行于海门等沙地地区,是海门的地方剧种,也是吴歌的一种。海门山歌分两类: 一类是即兴山歌,大多勒田里做生活或者农闲辰光,随口编成;第二类是叙事山歌,歌词有十多句、几十句,乃至几百句。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重,距今已有鲜明地方特色有500多年的历史。海门文化教育界的老前辈管剑阁先生,利用假期采集了大量海门山歌,并精选100首,辑成《江口情歌》,由当时的大夏大学出版。

 

  历程

 

  明代的海门县志(公元958年)中就有了关于山歌的记载。那时,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产生了海门早期的民歌,当时称为山歌。

 

  1957年,海门山歌《淘米记》作为全国民歌调演节目进京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朱德的亲切接见。1958年,海门县委、县政府为了保护传承海门山歌,做大做优地方文化,成立了海门山歌剧团。每年到北京、上海和周边县市演出100多场。

 

  198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海门山歌选》,并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山歌作品,《小阿姐看中摇船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该山歌经整理后还唱进了北京中南海,制成了mtv音乐电视在欧洲卫视播放。

 

  1984年,海门山歌研究会成立。

 

  1985年8月,海门县举办首届海门山歌会唱,50多名歌手演唱山歌40多首,《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先后对此作了报道。

 

  1986年7月,宋卫香演唱海门山歌《小阿姐看中摇船郎》,随南通民间艺术团进京演出。

 

  1987年,《海门山歌选》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海门山歌250多首。

 

  1993年第二次进京演出《青龙角》,获得成功,同年年底参加江苏省戏剧节,演出《青龙角》获多项奖项。

 

  1995年,海门山歌《青龙角》进京演出。

 

  2007年,海门山歌进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8月19日到21日,中国。海门山歌节举行,标志着海门山歌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8年6月14日,海门山歌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