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生铁冶铸技艺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遗产编号 ⅷ-35 所属地区 山西·晋城·阳城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山西省阳城县 申报日期 2006
一、简介
阳城县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偏僻山区,为中国生铁冶铸术的重要留存地,犁炉炼铁和犁镜的铁范铸造等技艺十分突出。阳城盛产富铁矿,且距地表较浅,其矿石质软纯洁,含磷高、含硫低、南部山区坚硬木料为料烧制的三寸茬、七寸炭的生熟木炭也是铸件的必要原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对阳城当地生铁冶铸术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不断创造出许多工艺产品,构成了传统工艺的特殊地理环境。
二、溯源
中国自公元前6世纪即发明了生铁冶铸术,比欧洲至少早了16个世纪。由此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了和西方迥然不同的钢铁冶炼技艺体系,创造了辉煌的铁器时代与钢铁文明。
山西阳城古称东泽,唐武德初治泽州,天宝年间改阳城县。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以海拔1888米的析城山为主体的南部山区,山岭陡峭,森林茂密,水源充足,且制高点、关隘口、天然石洞繁多,地势险要。矿藏以煤、铁、硫磺为主,铁矿资源丰富,以俗称"窝子矿"的富铁矿为主,储量小,分布广,矿层接近地表,易于开采。
阳城的坩埚炼铁和犁炉炼铁即是中国生铁冶炼技术的代表作。
三、生铁冶铸技艺
阳城生铁冶铸术主要包括坩埚炼铁、犁炉炼铁和犁镜的铁范制作。
熔炼铸造时先将采得的矿石粉碎,再经高温焙烧去硫,然后方可入炉。犁炉为中国式的竖炉,由炉缸、炉腔、炉身及支架构成,其内腔呈曲线状,具有风流顺畅、利于炉况顺行的优点,以当地江木等优质木材烧制的木炭则被用作熔炼的原料和还原剂。熔炼时有一整套成熟的工艺,师傅们凭借多年经验,通过看火色、辨铁水等方法娴熟地掌握炉况、火候及铁水成色,恰到好处地把握铁水的化学成分和温度。辨铁水一法堪称绝技,熔炼师傅从出铁口舀出一小勺铁水,观察其色泽及表层纹样变化,就能判定其成色。
历代的生铁多用竖炉冶炼,按炉容和炉高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形式。阳城犁炉属于中小型竖炉,与湖南等地的搀炉同类,而比江苏地区的"苏炉"为高。传统炼铁炉的另一种形式为坩埚炉,起始年代不详,多用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等省,尤以山西晋城地区为盛。
阳城的坩埚炼铁和犁炉炼铁即是中国生铁冶炼技术的代表作,以一地兼具这两种冶铁术的形式,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因而更具独特的价值。犁镜是阳城的名牌产品,为步犁上的重要配件。
1、犁炉炼铁
"北有犁炉,南有苏炉",二者均为具有合理炉型、修筑简便、经久耐用的传统炼炉。一座犁炉可连续开炉30至90天,俗称30至90火。所用优质铁矿石来自窝子矿,它们品位很高,含铁量在50%以上,硫、磷含量很低。矿石入炉前须经过焙烧、破碎和筛分,焙烧时间长达30小时,以去除硫份。以木炭为燃料和还原剂。烧制木炭的最好原材料为江木,要求"三茬七炭"(即七成成炭,另三成仍为木茬),如此强度较高,不易压碎。砌炉、修炉和制作风管所用原料分别是由石英矿岩加工而成的"宝石"以及石英砂、红土和坩子土。优质石英砂的石英含量在90%以上,耐火度高,稳定性好,均产自本地。
犁炉传统上用晋城所制风箱鼓风,铁水温度约1300℃。铁水成分的炉前控制,俗称"看火色"和"看水色".前者是依据出铁口喷出的火苗和炉缸内铁水情况,来判断炉况和铁水成分是否合格。后者是用长柄小铁勺舀出些许铁水,以嘴轻吹表面,从色泽来判断含碳量的高低。炉前控制工被称作"看火师傅",铁水是否合格需由他判断并采取调整措施,然后才可供浇铸。这种炉前控制技术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确有其高明和独到之处。
2、犁镜
犁镜旧称犁壁,唐陆龟蒙《耒耜经》,简称作"壁".由于犁镜为白口铁材质,脆硬耐磨,在和土块经常摩擦的过程中,使镜面保持光亮,这是犁镜得名的由来。
城县生产犁镜的厂家,分布于横河、李圪塔、桑林、东冶、三窑、西交等地。阳城犁镜铸造,据历史记载己有1000多年的生产历史,明清之际己甚兴盛,最盛时有犁炉近百座,年产70余万片,远销至尼泊尔、越南、朝鲜等国,清光绪《阳城乡土志》载:"犁面则远商驻买于本境,每年二十万有奇。"
据传,阳城犁镜的生产是由原先五家独行形成,制作模型是阳城上芹村李氏的独行,修造犁炉升火用的大风匣是晋城南村李氏的独行,制炉铸镜(包括设计、盘炉、修炉)是河南济源东许村炉工的独行,铸造犁镜特用的矿石和木炭是阳城南部山区的独行,出售产品是河南怀庆府的独行。五家独行各藏绝技,都不外传,直到清朝后期,才打破了那种独行独占工艺的生产格局,阳城掌握了全套生产技能,成了名副其实的产销地。从铁范制作、犁炉修筑、炉料制备到鼓风熔炼、炉前控制、浇铸精整等套工艺完备、精湛,富有特色,符合现代科学原理,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阳城犁镜由原铁水浇铸,这种做法在世界上十分罕见。浇铸犁镜的原铁水由犁炉熔炼。铸造犁镜所用铁范(制作犁镜用的模子),俗称"犁面盒"或简称"盒子",用泥范铸成。这种犁面盒子为灰口铸铁材料,抗热应力变化性能好,能耐高温铁水的冲击,一副铁范可使用十多年,浇铸次数达3万次以上,所铸犁镜坚固耐用且省力,深受农民欢迎。
铁范铸造技艺也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创造,从战国到南北朝,铁范曾广泛用于铸造农具和手工工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先秦、汉唐文明的形成有重要贡献。从泥范翻制铁范,再用铁范铸作犁镜,阳城犁镜具有自成体系的完整的工艺规范,堪称中国式铁范铸造的"活化石".阳城犁镜冶铸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阳城犁镜冶铸工艺是中国生铁冶铸早期技术,是硕果仅存的代表作和活化石。
2、其工艺流程操作方式体现了其精湛的民间工艺技术,铸造技术富有特色,自成体系。
3、铁范铸造是我国冶铸技术的一项重大发明创造,比欧洲要早1800多年。阳城犁镜其源甚古,据老艺人口头相传,至少可上溯到汉代,在明清之际已臻成熟,阳城犁镜为传统铁范铸造存世之唯一实例,值得珍视和保护发扬。
犁炉铁水用手包承接,表面要撒黄贝草灰以防止氧化。浇铸速度宜先快后慢,以保证充型完全。铁范需预热和涮上用菀荆木炭粉调制的涂料。浇铸时,工匠即以足踩住铁范跑火,表现了娴熟的技巧。浇后由浇口倒出尚未凝固的铁水,迅速打开铁范,取出犁镜。此时的犁镜仍通体透红。待冷却后,去除飞边和毛疵,即得到成品。
犁镜铁范由上下两扇范组成,外廓随犁镜的轮廓形状而变易。不同品种的犁镜需有不同的曲面形状。犁镜背面有"鼻".用绳索或铁丝穿过"鼻孔",可将犁镜固紧于犁的扶手上。铁范自带浇口,开设在范的端部。上下范合型时,由左右各一个梯形榫、卯来定位。
相传阳城犁镜有400多种,它们不仅形制有别,重量也相差很大,最重的达4.25公斤,最轻的约1公斤。因为犁镜销售地域广阔,而各地区地貌、土质、作物、耕畜及耕作技术不同,须因地制宜,备有多种规格以适应农耕的需要。但品种过多又造成产销不对路、难以卯合等弊端,因而有"错贩犁镜饿死人"这样的俗谚。犁镜可按外廓形状分为三大类,即:圆形、长方形和特殊形。每一大类又分为若干品种。无论犁镜的整体轮廓为何种形状,其工作面总是呈弧形的曲面,以利于将犁起的土块翻转成垄。
南北朝以后手作农具多由铸制改为锻制,是农具制作中的大宗产品。
三、传承意义
坩埚炼铁、犁炉炼铁和犁镜的铁范铸造均传承有续,具有丰富的科技、人文内容,堪称国之瑰宝。这一典型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技艺价值,理应及时予以抢救和保护。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