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ⅷ-61 所属地区 山西·太原·清徐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山西省清徐县 申报日期 2006

 

  一、简介

 

  山西老陈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主产地在清徐县内孟封、清源、徐沟、西谷等乡镇。清徐位于太原市南部,依山面川,相传"尧帝城西南有玉泉,尧王亲往酿醯".

 

  山西的老陈醋是黑褐色,体态清亮,鲜明诱人。除了具有酸醇、味烈、味长的三大优点外,还有香、绵、不沉淀,以及"挂碗"的特点。只要拧开瓶盖,那香酸浓郁的气息立即扑鼻飘来,滴入碗里打一个圈,便均匀地粘在碗边。品尝一口,虽然老陈醋的酸度是五度,但不觉得失酸难耐,倒感到"甜绵香酸",酸得缓慢、长久、可口,酸得发甜,发绵,发香;酸得满足而后知不足,尝了一口还想尝一口。此外,一般的醋存放长时间,就会变浊,生白皮,甚至腐化变质。但清徐老陈醋储存越久越香酸。有的人储存几十年后,因为瓶盖不紧水分蒸发,老陈醋变成了重色琥珀一样的固体醋,用开水冲开,仍然鲜酸如初。

 

  二、溯源

 

  清徐老陈醋之所以给人以视觉、味觉和嗅觉的满足,是同它悠久的酿造历史有关。我国古代称醋为酢、酐、苦酒或醯。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清徐人便已以液态发酵方式用缸、瓮酿醋,这种酿醋技艺一直延续下来。西汉时,清徐出现商业性的酿醋作坊。北魏时期,酿醋技艺由液态发酵改为固态发酵,这一里程碑式的创举,为清徐老陈醋酿造技艺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地阐叙了酿醋的过程。历史学家郝树侯对太原考证的结果是:在公元前四七九年前,"在晋阳城(今太原市南郊晋源镇)建立起来时,应该就有醋的制造者了。"外地人将山西人称为"老西儿",这"西儿"就是古字"醯"的谐音。把古代的醋字作为山西人的代名词,也可以反映出历史上山西酿造醋的时间之早和人数之多。

 

  在明末清初,太原府以南的清徐县一带村镇,到处是酿醋的作坊。在酿醋业漫长的历史竞争中,有一家叫"益源庆"的作坊,渐渐地有了名气。"益源庆"酿醋,十分注重质量,选料精良,配方得当,制作工艺复杂,深受群众欢迎,一直经营到解放前夕。他们的酿造方法,为清徐醋厂所沿用。清徐、太原一带,是山西老陈醋的发源地。至现在,清徐的酿造工艺,正在逐渐向各地推广。

 

  三、酿制工艺

 

  清徐老陈醋是以当地种植的红高粱为主要原料,以各种皮糠为辅料,以红心大曲为发酵剂并以曲代料,经合理配料、蒸料,采用稀醪厌氧酒化,固态醋酸人工翻醅,按需人为变温发酵,经高温熏醅、高密度淋滤、高标准陈酿而成。这种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技艺在清徐世代相传,经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一套北方风格的高级食醋酿制技艺流程。

 

  制作老陈醋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和用豌豆、大麦制成的大曲。老陈醋原料的配方,一般是高粱一百斤,大曲五十斤,谷糠60斤,麦麸三十斤,食盐五斤,花椒四两,可生产二百五十斤淋醋。清徐老陈醋酿造的工序里,蒸坯、发酵时间都比其它地区长。在"醋化"时,将经过发酵的原料,配上适当的谷糠、稻壳、麦麸皮、食盐以及花料,装人缸内,用十几天的时间进行醋酸发酵。随着缸内温度的升高,醋酸菌加速生长繁殖。凭借传统的经验和长期的科学实验,酿造工人能够准确地掌握温度的升降曲线,以提高醋的质量。出缸后一般说来过了淋就可食用。

 

  但清徐的醋之所以叫老陈醋,就是还有一个"老化"亦即"陈酿"的过程。淋好的醋,还要放在缸里,进行一年的"陈酿":进行"伏晒"和"抽冰".也就是说,利用自然条件,开缸后需要在伏天暴晒和隆冬结冰后捞去冰块,以剔去醋中的水分。一缸新醋,除去一半以上的水分后,便达到颜色黑紫、过夏不霉、过冬不冻,气味甘甜异酸。

 

  四、传承价值

 

  与西方长期食用果醋不同,中国先民主要食用由谷物发酵而成的食醋,这使中国食醋含有更多的氨基酸等人体必需营养成分。山西老陈醋色泽亮丽,入碗挂壁,集酿香、料香、醇香、酯香为一体,在民间素有"透瓶香"的雅号。它的酸味纯正柔和、口感醇厚、微甜爽口、回味绵长,具有断腥、去臊、除膻、杀菌之独特功效,是烹煮各种美味佳肴的精制调料。

 

  如今老陈醋已不仅是调味品,据科学研究,醋能杀菌、助消化、预防感冒和癌症。山西老陈醋可养身健体、治病美容,它所含的醋酸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特别是对球菌类效果最明显。用老陈醋炒菜,可治疗腰腿疼痛,敷贴脚心可治疗高血压;陈醋缸底的结垢,可治疗骨质增生等病。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