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又称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娱乐方式。主要流传于夏邑及周边县市民间。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两个“鬼”在摔跤的外观表现。这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已流传上百年,现面临失传境地。二鬼摔跤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鬼摔跤又称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娱乐方式。主要流传于夏邑及周边县市民间。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两个“鬼”在摔跤的外观表现。这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已流传上百年,现面临失传境地。二鬼摔跤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历史渊源

 

      “二鬼摔跤”表演是清朝后期由临淄敬仲扬官村的农民创造的一种傀儡表演形式,后来传到辛店的矮槐树村和雪宫的西高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表现形式

 

      二鬼摔跤的表现形式类似木偶,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二鬼摔跤道具有两个鬼头,互相对视,有两对搭肩假手,还有两个假腿,道具“身子”上盖着掩饰性的服饰。表演者在表演时,双手各握一个假腿作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双腿作为“二鬼”的腿,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动和综合利用戏剧、杂技、武术的推、踢、翻、滚、旋等动作的表现,给观众以两鬼打斗摔跤的喜剧效果。

      二鬼摔跤表演时共分四段,第一段,地上摔跤,操作者运用推、踢、抱、压等动作表现二鬼抱着摔,你推我踢,互相压倒对方的摔跤场面。第二段,凳上摔跤,二鬼从地上摔至凳上,操作者运用蹦、跳、蹿、探海等动作,表现二鬼争凳、蹿凳、上凳以及你退我进,我进你退,互不相让,互不示弱的激烈摔跤气氛。第三段,桌上摔跤,二鬼由凳上摔到桌上,层层上桌、下桌,操作者运用翻、滚、旋、扫等动作,表现二鬼桌上摔跤的进退攻守,推、摔到桌沿,压倒翻滚,抱起旋转等惊险场面。第四段,二鬼由桌上摔到桌下。操作者运用快速推、踢、抱、翻、滚、旋等动作,把二鬼摔跤推向高潮。

      最后,表演者掀开二鬼道具给观众亮相,谜底揭开,很多观众会惊讶地张大嘴巴,从而显示出这种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效果和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二鬼摔跤在表演时分三个场合,三个场合分别是平地、凳子、桌面。

      2016年2月21日正月十四,山西太原举办“印象老太原——元宵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下图为山西省民间艺人表演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吸引众人围观。

传说故事

 

      二鬼摔跤与民俗活动放河灯有关。放河灯是一种超度鬼魂的迷信活动,相传,清光绪年间,夏邑县城经常发生闹鬼之事,夜深人静时,衙门内三班六房的衙役们睡得正香,突然,惊叫起来,有的叫得声嘶力竭,有的打得不可开交,整个衙门内乱作一团,搅得人心不安。城内南大寺和城隍庙数几十名和尚与道人为破此事,于中元节那天,用油纸扎灯笼、船、桥各百余个,放入城河,招引众饿鬼归宿正道。中元节戌时,超度鬼魂仪式开始,30名和尚与道人各列城隍庙两侧,焚香烧纸,口诵经典,把用油纸扎的灯笼、船、桥送入城河中,愿饿鬼归宿庙主。从此,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便流传下来,成为当地的一种民俗活动。传至民国初年,这种超度鬼魂的迷信活动便演变成为传统民间一种娱乐性活动,每次放河灯规模庞大,观众有数千人。放河灯结束后,由城里民舞队为群众表演二鬼摔跤、高跷、鬼会等传统民间舞蹈。由此可见,二鬼摔跤与放河灯有着密切关系。


舞蹈特征

 

      二鬼摔跤在豫东各民舞队伍中的地位虽不能名列前茅,但在历次省、市、县乃至省外会演中,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二鬼摔跤一般由一人表演,但有时候在表演时,也有伴奏人员。二鬼摔跤伴奏音乐均为打击乐,乐队通常由4人组成,每人持一件乐器,即,鼓、钹、大锣、二锣。使用的锣鼓有哑锣、长锣等,点子简单,变化不大,对舞蹈起渲染烘托作用,其节奏根据表演者的动作快慢和舞台大小而定。


传承人物

 

      二鬼摔跤的传承,是以家祖传承和师传这两种形式,传承谱系为:第一代,孙炳文,男,1900年出生,师徒传承,夏邑县城关镇城里村人,已故;第二代,孙炳志,男,1923年出生,家祖传承,已故;第三代,孟献超,男,1933年出生,师徒传承,夏邑县城关镇西关村人;第四代,时福民,男,1964年出生,师徒传承,夏邑县城关镇北关村人;第五代,刘艺,男,1970年出生,师徒传承,1990年学艺,夏邑县城关镇西关村人。


发展历程

 

      1984年2月,二鬼摔跤第三代传人孟宪超等人代表商丘地区赴郑州参加“河南省第五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主要演出了二鬼摔跤等节目,并荣获河南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表演奖。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逢会一般由“会首”负责筹办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在演出时间上,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清明节、农历十月一古庙会。在演出地点上,主要在广场、戏台、街头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夏邑县文化馆的组织、辅导下,通过集会、文艺会演等活动,提高了表演技能,规范了表演形式。1984年,夏邑县的二鬼摔跤在我市会演时,对其形式、内容作了改革,并改名为“二喜摔跤”。


发展现状

 

      二鬼摔跤表演风格独特、风趣、神秘、惊险,在整个豫东地区,夏邑县仅存一支表演队伍,此舞能在桌、凳上表演是独一无二的,它丰富的内容和特征在中华民舞中实属罕见。但因各种原因,此传统民间舞蹈面临失传。

      为保护、传承这一弥足珍贵的传统民间舞蹈,2008年夏邑县文化部门制订了五年计划,将进一步对民舞老艺人进行普查,更进一步摸清二鬼摔跤的流传过程。同时,在未来5年中,夏邑县文化部门将促进二鬼摔跤与其他民间舞蹈的融合,以达到繁荣民间舞蹈的目的。
责任编辑:朱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