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传统造纸技艺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遗产编号 ⅷ―29 所属地区 陕西·汉中·洋 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汉中市洋县 申报日期 2007
一、蔡伦构皮造纸术
1、原料:构树皮。又名楮(chù)皮、?b(gǔ)皮,产地为秦岭及汉江支流龙溪河。
2、工艺流程:109道工序环节,其主要的工序有23道,依次叙述如下:
(1)采购。采集构树皮,干料储存。
(2)沤泡。以泡软为止,不限时。
(3)蒸煮。将构皮放置铁锅上蒸七八小时,直到闻到构皮蒸熟的气味为止。
(4)砸皮。即除杂,将蒸好的构皮起出后放在石碾上碾砸,并不断地翻动构皮,接下来抖落构皮表层的黑壳。
(5)上灰。将生石灰块倒入灰池中加水化开,再将穰(经过初步除杂的构皮)放进灰池拌上石灰码成堆。
(6)二次蒸煮构皮,将染上石灰的穰放入大铁锅蒸。
(7)化穰。即漂洗,在河水中反复漂洗去穰上的石灰与其他杂质,可用竹竿串穰置于水面,让河水不断冲刷。
(8)出穰。用“龙摆尾”的方式在水中来回涮洗穰把子,待漂洗后起出穰。
(9)择穰。即进一步除杂,将漂洗后的穰以手揉搓,并慢慢抖,进一步摘除干净穰上杂物。
(10)漂洗。再次在水中漂洗穰上的杂质。
(11)踏碓。用脚踏木碓将制好的穰踏碓为条形薄片状,然后卷成卷备用。
(12)切料。将卷成卷的穰折叠为约26公分厚的穰叠,放在长条木凳上,用脚登草绳的方法,将其固定,然后双手舞动大铡刀,将穰切为0.2至0.5公分长短的碎末。
(13)捣浆。将切碎的穰装入石槽或石臼内,并加入适量的水。10分钟后待其化开,即用木“骨朵”用力将槽内或臼内之物捣成浆糊状。
(14)搅拌。将捣好的纸浆加入抄纸池,用竹竿上下用力搅拌,使池水晃荡。接下来,用竹竿击打池水,进一步使池水激荡,直至穰绒浮出水面,最后将穰绒推拥至池子的一端(抄纸者的对面)。
(15)洗算头。双手端帘,将帘的前端向前下方斜插水中,吃水10多公分,后端起。
(16)捞纸。仍以双手端帘,将帘后端垂直插入池水之中挖水,端起,漏掉水。
(17)覆帘。提起覆有湿纸的竹帘,将湿纸逐张整齐迭压成叠。
(18)压榨。在湿纸叠上覆以平整木板,用杠杆挤压,除掉水分。
(19)分纸。用左手食指与姆指从湿纸叠的右上角,将湿纸逐张分离。
(20)晒纸。以左手掐住湿纸一角,以右手持棕刷护持着,并用棕刷将湿纸贴到烘墙上面。贴纸顺序为由上而下。方式是后一张纸迭压在前一张纸上面,但不能全部覆盖,须在上端露出几公分的空档。往墙上贴时棕刷为上下刷动,莫要左右刷动,以防纸起皱。
(21)揭纸。将重叠贴晒的纸张从烘墙上整体取下,置于几案之上,2人对面坐定,从左右两边同时揭分;若只有一人揭分,则不必从烘墙上取下,人则站立于烘墙根,由下而上,直接在烘墙上揭分。
(22)整捆。用麻绳将晒好的纸张捆扎,此为初捆;后用板子拍打纸捆,此为松捆;接下来用力挤按纸捆为压捆;再接下来为紧捆。
(23)入库。
3、产量:1万斤干燥构皮可造100000张纸,即10捆构纸。每捆10把,每把5刀,每刀为100张。
二、龙须草造纸术(蔡伦造纸术的传播与演变)。
1、原料:龙须草,俗名蓑草,产地为洋县东部山区,汉江黄金峡。
2、工艺流程:70余道工序。主要工序有20道,说明如下:
(1)采料。采集龙须草。
(2)切料。将龙须草用刀剁成四五十公分长短的小把子。
(3)染灰。打上石灰浆码垛,“捂汗”15天。
(4)蒸料。装入篁甑蒸三天三夜,气上圆了即用泥糊甑顶。
(5)漂洗。在水中漂洗掉石灰,一般以长流水漂洗为宜。
(6)煮料。漂干净后加白碱煮。每锅煮12小时,一天一夜可煮2锅。
(7)二次蒸料。蒸三日三夜,直到原料表层出现黑壳即可。
(8)漂洗。漂干净黑色碱水。
(9)温坑。将二次蒸好漂洗过的料放到大坑中“捂汗”。
(10)碾浆。将漂净捂好的料放在石碾上碾砸,龙须草原料被碾砸成浆糊状,其纸浆纤维最长不超过0.5公分。
(11)舀纸。将碾砸好的纸浆,舀进木头箍成的纸槽内,并加进清水。
(12)加纸药。向盛有纸浆和水的纸槽内加进适量纸药搅拌,其纸药名为“滑水”即由桦树根以水浸泡而成的液体。
(13)捞纸。双手端起帘床,挖水捞纸,将湿纸逐张整齐码放成叠。
(14)覆帘。将帘床倒扣,逐张将湿纸叠码好。
(15)压榨。槽旁有木榨,用木榨将湿纸叠压去水分。
(16)分纸。手持“开子”,将湿纸叠逐页分离。
(17)烘纸。将湿纸叠安放在下部装有轮子的竹箅车上巡回走动,将分离下的湿纸贴到烘墙上。
(18)揭纸。焙纸匠在耳朵或帽沿插有竹签,以竹签从贴在烘墙上纸页的上沿剥离揭取纸页。
(19)打捆。初捆,再松捆,然后紧捆。每捆为1200张纸。
(20)入库。
3、产量:1万斤龙须草可造144000张纸,即120捆纸(每捆6把每把200张)。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