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ⅷ-5 所属地区 山西·太原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西晋餐文化研究会 申报日期 2006

 

  山西传统面食是在几千年黄土高原农业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创造出来的具有山西地域性特征的家常食品。山西自古以来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盆地耕作与山区种植并存、中原习俗与北方各兄弟民族习俗相结合的特殊地区,食用农作物以麦类与小杂粮为主,人们的家常食物主要用这两类作物磨制的面粉制作。山西面食经过长期制作经验的积累、制作方式和技艺的不断提高、改进和创新,并与副食品、调味品相搭配,就形成了今天技艺精湛、品种繁多、风味各异、美味可口的各色品种,可谓五花八门,具有营养丰富、保健养人、老少皆宜、色香味俱全的特色。这些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各色面食,已经积淀为山西民众的稳固的饮食习惯,并通过民间家庭式传承一辈一辈延续下来。

 

  明清时期山西面食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种类,开始进入市井酒肆。至清代末期传统山西面食的品类已拥有300多个,成为中华民俗饮食文化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山西传统面食,从选择原料到制作流程再到面食成品,都有相当的讲究。其中包含着独特的手工技艺和山西面食文化内涵。山西面食百面百吃,味形俱佳,其中尤以杂粮面最具特色。制作的技艺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

 

  山西传统面食的工艺与文化特征,对于研究山西人的体质特点、性格特征、风俗习惯、地域方言,尤其是研究山西古代岁时年节、人生礼仪习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民族习俗融合、古烹遗风和古山地农耕发展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传统山西面的民间家庭式与行业师徒式传承的口传心授性,制作技法的唯一性与表演性,为民俗学和民间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标本。

 

  受舶来文化的影响,洋式快餐业的发展给山西面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加之本身技艺繁杂等局限性,传统山西面食的传承面临着衰落的危机。

 

  近年来一些山西餐饮品牌企业,如全晋会馆和晋韵楼,已经初步开始了对传统山西面食的挖掘、整理工作,并取得了相当成就。但是对于山西面食进行全面系统的经验总结和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这些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