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尚家笙制作技艺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1―8―13 所属地区 河北·廊坊·霸州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廊坊霸州市 申报日期 2007

 

  高桥地处冀中平原,村民敦睦质朴,尚文崇艺,故而使得该村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不间断地传承至今。

 

  高桥始建村时,村内仅有姜、唐、尚三姓。至明代,姜、唐两姓绝。尚姓自明代即以“点笙”(制作笙、竽)为业,但因“帖儿”(职业艺匠家谱、家乘)早已失落,故无实据查证。

 

  高桥音乐会是当地最早的僧传音乐会,该会自诞生至今,主要乐手均为尚姓人。明代,尚姓人就在村里组建了村民自娱自乐性质的“乐坊”。至清,当地村民在“乐坊”的基础上重组发展起了高桥僧传音乐会,至今不衰,这也促使了“点笙”行业的发展。

 

  所谓点笙,即指制作笙、竽,也指修笙。修笙最关键的是安装、调试簧片,也就是“点”簧片。没有精湛手艺,簧片难以一次点好,需安几次才能调好音调。而尚家艺匠点笙,点一次就能使音调正符,手法娴熟,技巧高妙。咸丰初年,尚家笙已见诸记载,当时主要是为北京东皇寺、西皇寺及宫庭乐班制笙、修笙。咸丰三年,尚家开始制作新笙――木斗十七苗笙,行销京、津、山西、张家口、内蒙等地。固安屈家营村至今保存着老艺人尚克宽的爷爷制作的木斗笙。清末民初,尚振廷、尚振禄、尚振生三兄弟改进笙的制作,变木斗为铜斗,增加了笙的使用寿命,增宽了笙的音域,使笙的音色音质更加明亮、悦耳、动听,由此形成了尚家笙的特色,销售市场扩大到东北。如今,尚家现存一支铜斗笙,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依然外形美观,声调洪亮,铜斗光鲜如新,笙苗挺拔秀美,足见其制作工艺之高超、精湛。

 

  高桥尚家笙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研究民间乐器制作工艺不可多得的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每年都有国内外音乐专家来高桥尚家探讨、调研,高桥尚家笙工艺精实,质量高超,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吹奏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