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桃片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ⅷ―8 所属地区 重庆·合川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合川区 申报日期 2006

 

  【合川桃片简介】

 

  合川桃片始创于1840年。用上等糯米、核桃仁、川白糖、蜜玫瑰等原料,精制加工而成,是重庆市地方名产之一。特点为粉质细润,绵软,片薄,色洁白,味香甜,突出浓郁的桃仁,玫瑰香味。1917年曾在巴拿马博展会上,获巴拿马金质奖。

 

  【原料配方】

 

  搅糖23.75公斤 川白糖1.4公斤 面粉0.25公斤 糕粉18.75公斤 蜜玫瑰0.5公斤 提糖1.25公斤 浆核桃仁9.5公斤

 

  【制作方法】

 

  1.选料:选大粒糯米,用罗筛掉杂质和碎米,用50——60℃的热水淘洗约10分钟,捞起沥去水分后,加盖捂20分钟即可摊开待用。

 

  2.炒米:将捂好的糯米,以油制过的河砂拌炒,火势要旺,每锅炒米1公斤,要求炒到糯米“跑面”时,快铲起锅,用罗筛去砂子即可。

 

  3.磨粉与回粉:将炒制的糯米用电磨磨成细粉,以90——100眼筛过筛。筛出的称为“火粉”,将“火粉”置于晾席上摊开吸水回潮,时间在3天以上,直到手捏粉子成团,不散垮即为回粉。夏季用回粉需加微火炒熟,冷却后方可使用。

 

  4.制搅糖:川白糖加水,按10∶3的比例放入锅里溶化煮沸后,以蛋清或豆浆提纯,除去杂质、糖泡子,加饴糖(数量为川白糖的5%)继续熬制,夏季熬至130℃左右,冬季熬至120℃左右,将糖水滴入冷水中能“成团”时,即起锅。起锅后边下化油边搅拌,直至糖油充分混合翻砂后,置于案板上冷却,用擀筒擀散成细糖粉,过筛后即可使用。

 

  5.制浆桃仁:精造漂白的核桃仁,切碎过筛,选出颗粒均匀的碎桃仁,以提糖水浆制,加蜜玫瑰、川白糖拌匀即可。

 

  6.拌合与装盆:将回粉与搅糖充分揉合后,分3层装盆,以1/3装底、面层,以2/3拌合浆桃仁放中层,3层都要使用“铜境”走平,最后捶紧,走平。

 

  7.炖糕:将装盆的糕坯置于热水锅里搭气,水温50——60℃,时间2——3分钟,即可起锅静置回潮,到次日糕质绵软紧密时,即可切片。

 

  8.切片包装:将炖好的糕坯倒出,用机器切片。

 

  【质量标准】

 

  规格:切面光整,厚薄均匀,长方形片状,长9.2厘米、宽3厘米。每公斤440片以上。

 

  色泽;玉白色,有光泽。

 

  组织:绵软俐片,散得开,卷得起,不粘结,不脱桃仁,无糖子、杂质,点火即燃。

 

  口味:香甜滋润,有桃仁香和清香。

 

  【合川桃片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线索】

 

  1、历史上最早的合川桃片:

 

  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合川县城“祥云斋”糖果铺开始生产甜桃片。之后,内江人朱国祯、蒋盛文等在合川城申明亭开设“同德福”典当,又在苏家街创办“同德福京果铺”,生产各种蜜饯、糖果,同时对合川“祥云斋”试制的桃片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初步生产出具有色白、离片、绵软等特点的“合川桃片”。

 

  2、合川桃片最早闻名于世的历史:

 

  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合川县举人张石亲(张森楷)把合川同德福桃片、易正茂盐梅作为合川特产,带至成都、北平(今北京)等地送师友,其味鲜美,不同凡品,受人称赞,于是,合川桃片就渐渐远近闻名了。

 

  3、合川桃片第一次提高质量的历史:

 

  公元1916年(民国五年),同德福糖果业由余鸿春接手经营。余死后,其子余复光继承。此人精明干练,通权达变。深知欲发展桃片业务,关键在于提高质量。为了提高桃片质量,他首先采用上等原料,如糯米一律用上熟大糯米,所用的糖是当时市场上最好的英国太古公司白糖和台湾白糖,其他如桃仁、麻油等都采用上等优质原料。其次,他严格讲求精工细作,研究刀法,每斤规定在250片左右。再次,他在选料、磨粉、搅糖、蒸块、包装等每道工序上,都订有详细规章,按章办事。并设有专人担任质量检查,严格把关,做到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门。于是,“同德福”桃片的质量,在同业中一路领先。

 

  4、合川桃片最早获奖的历史:

 

  公元1920年(民国九年),同德福桃片在成都花会物展竞赛中,首次获得优质奖章。

 

  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四川省劝业第5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同德福送去的桃片又名列前茅,获得特等奖章。

 

  公元1926年(民国十五年),驻合川的川军二十八军第三师师长陈书农主持召开的合(川)、武(胜)、铜(梁)、大(足)、璧(山)五县展览会上,同德福桃片又一次得到一等奖。三师旅长杨杰华还亲笔题写了“片片飞来是桃花”的匾额,送与同德福。

 

  5、合川桃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竞争实力的几家桃片厂:

 

  一是“同德福”桃片厂;二是“三民斋”桃片厂;三是“蔗园”桃片厂;四是重庆日升桃片厂。

 

  6、新中国成立后合川桃片和糖果糕点厂的发展历史:

 

  解放前夕,合川有糕饼作坊28家,从业人员百余人(民国初年,合川仅有糕点作坊14户)。

 

  1952年,合川县供销社在老同德福旧址建糖果厂(后交商业局成合川国营糖果厂)。

 

  1956年“私改”,合川城关私营糖果坊建公私合营糖果厂,糖果户组建生产合作社。“同德福”的厂名一度更改。

 

  1958年技术革新时,国营糖果厂自制滚筒硬糖成型机、榨油渣机各一台,首用机械产糖果。

 

  1959年,合川桃片由外贸公司组织远销香港、澳门地区。

 

  1963年,公私合营糖果厂并入国营糖果厂;1964年起,国营糖果厂新设桃片切片机一台。当年,经国家商业部批准,合川桃片注册为“三江牌”商标。

 

  7、改革开放以来,合川桃片的发展历史:

 

  1979年,国营糖果厂建新厂房于塔耳门,桃片、糖果、糕点车间同时迁入。此时,糖果生产合作社改称三江食品厂。

 

  1980年至1981年,合川桃片先后荣获四川省政府、国家商业部颁发的糖果糕点优质产品奖,并获国家银质奖章。

 

  1982年,“同德福”合川桃片的厂名又得到恢复。

 

  1984年,国营糖果厂贷技改款对桃片生产进行连动化改造。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