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铜制作技艺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遗产编号 ⅷ-10 所属地区 云南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昆明市、会泽县 申报日期 2006
斑铜工艺属民间传统金属加工工艺,流传于会泽县、昆明市及东川(现为昆明市东川区),已有300余年历史了。
斑铜,因天然铜矿中含有各种金属,经冶炼熔铸后形成橘红色的斑纹而得名。斑铜有“生斑”、“熟斑”之分,生斑由高品位天然铜矿石加工而成,斑矿罕得,原料不易,产品甚少,极为珍贵;熟斑用工业熟铜通过独特的冶炼熔铸加工而成,工艺虽复杂,但原料丰富,产品较多。生斑制品晶斑锃亮璀璨,富丽典雅,重量轻,色彩自然,光斑立体感和光泽度较好。斑铜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极高,一般均要经过锻打、成型、烧斑、显斑、露斑等二三十道工序,历时两三个月才能完成。主要品种有香炉、蜡台、火锅、鼎、盒、瓶以及各种工艺品。
会泽斑铜制作技艺
会泽斑铜工艺流传于曲靖市会泽县,迄今己有300多年。1914年,会泽斑铜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其后,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选料是斑铜加工工艺的关键,会泽斑铜对原材料的要求非常高,精选会泽、东川一带出产的天然铜(含铜量100%)为原料。用粟炭温火冶炼生斑,待纯铜原料烧红略显白色时取出,进行手工锻打,然后对初成品手工打磨、抛光,最后进行精加工。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美观,色彩美仑美奂,主要品种有香炉、蜡台、火锅、鼎、盒、瓶以及各种工艺品,代表性作品为双龙抱耳瓶。会泽斑铜曾被指定制作云南省第二届传统民族体育运动会奖杯。
会泽斑铜技艺传男不传女,无文字记载,全凭口传心授。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因受原材料的限制,加工程序复杂,成本较高,生斑工艺已面临难以为继的境地,目前只有3家还能加工,其中历史最久、名声最大的当数张克康家,已传至第12代传人。1999年,张克康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
昆明斑铜制作技艺
昆明斑铜制作工艺从会泽、东川等地传入,已有300多年。
斑铜工艺复杂,造价高,原料稀少,发展至民国年间出现了人工合成的斑铜制品,人们为了区别于原来的斑铜就称之为“熟斑”。熟斑通过独特的冶炼熔铸加工而成,产品较多,但光泽度没有生斑好。民国时期,昆明宝鸿号王吉兴制作的斑铜最为有名;南郊官庄人栗长青“造化庐”所制的关圣像多杂以紫铜、黄铜、白铜,风格独特。
昆明斑铜工艺工序繁多,有选料、除杂质、出毛料、初劈、出壳子、升起来、勒口、成形、打磨、烧斑、闹斑、煮斑、露斑、护漆等10道程序。昆明斑铜以前主要在家族内传承,传男不传女,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手工业管理局集中一批斑铜艺人,进行规模生产,1978年成立昆明市工艺美术厂,专门设立了斑铜车间。年,斑铜车间改为昆明市斑铜厂。他们对工艺进行改进,不仅生产传统工艺产品,还开发了现代题材的产品。在造型上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特色,还汲取了古滇青铜和中原青铜文化的艺术营养,并结合现代雕塑手法和先进工艺,在充分显示斑花特点的前提下辅以简洁洗练的装饰图案,使其达到艺术的完美和统一。
昆明斑铜产品主要包括实用性的生活用品和观赏工艺品,造型典雅,原料独特,稀罕而华贵,享誉国内外。现已有了一批代表性作品如牛虎案、孔雀瓶、惊鹿、大象、孔雀明王、大犀牛、薰炉等,多次获得轻工部和省、市优质产品称号,并作为国家收藏珍品和向外国元首馈赠的国家级礼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