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刻葫芦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ⅷ―6 所属地区 甘肃·临夏州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临夏州临夏市 申报日期 2006

 

  雕葫芦是临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雕葫芦的材料,来源于家种葫芦,但又不同于过去的酒葫芦――“蚂蚁葫芦”、舀水瓢――“长颈葫芦”。雕刻则专用小圆葫芦和单吊葫芦。讲究大小均匀,即所谓“小如珠,大如拳”。

 

  雕葫芦工艺复杂,除了选好“胚子”外,还要经过六道工序。一是开口,在选好的葫芦顶上旋一个圆口。二是掏籽,又叫挖肚子。要分次进行,一次掏光会萎缩。三是挖瓤,又叫旋肉。也要分次挖,边挖边晒,不然就会“塌壳”,直至仅剩一层薄壳。四是晒泡。晒干后,用开水烫泡表皮。五是刮皮。分两次,头次粗刮,二次细刮。六是上光。一种是手摸上光,一种是打蜡上光。最后才确定内容,画面构思,根据葫芦的大小结构布局。

 

  雕刻葫芦,必须具备扎实的国画基础,否则就刻不好葫芦。一般先用铅笔打底稿,这叫“引”。然后以特制的钢针(分大、中、小三种)刺破表皮,镌刻表皮,涂以松墨,最后上光。

 

  雕刻葫芦的“刀法”轻于金石,重于微雕;技法能上能下大致与笔雕相同。点、挑、划、拉、刺、勾……轻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气刻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