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魏风筝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天津·南开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南开区 申报日期 2006

 

  风筝,古称“纸鸢”或“纸鹞”,最早起源于中国,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中国古人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传信,甚至试图利用风筝载人飞翔。五代时期,太监李邺于皇宫中制作纸鸢,在头部放置一枚竹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风筝”也因此而得名。

 

  最初,风筝只是宫廷贵族的玩具,宋元以后,风筝逐渐普及于民间,明清时期更是广为流传。天津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之乡,天津风筝由原产于中国的毛竹、绢、纸、矿物颜料等天然材料加工而成,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我们在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中便可以看到,在当时,天津就已经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了。

 

  清末民初年间,天津的风筝作坊和风筝艺人数不胜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天津市面上出售的风筝画工普遍比较粗糙,骨架都是用纸捻来扎接,不能拆装折叠,存放十分不便。这时候,喜欢风筝的文人们借助于清末时期天津文化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对民间风筝制作工艺进行了革新。

 

  以朱竹轩为代表的几位天津文人对风筝进行了研究改进。改进之一是用丝线代替纸捻,这样风筝就显得美观漂亮了。第二个改进是用翎毛管衔接骨架,把风筝的身躯、翅膀、头连接起来,这样在不放飞时可以拆下来存放。第三个改进的办法就是风筝的头都是用模子扣的,很有立体感。

 

  天津风筝种类繁多,但以软翅为主。软翅风筝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撑,下面是软性的布或绢等材料,适合制作禽鸟或者昆虫,如鹰、蝴蝶、燕子、仙鹤、凤凰、蜻蜓等等。还可以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例如用很多蝴蝶围绕着花丛而组成“百花齐放”,用很多鸟围绕着风凰组成“百乌朝凤”等。

 

  民国年间,天津风筝最为杰出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魏元泰。魏元泰生于1872年,由于家境贫困,年少辍学,十六岁到扎彩铺当学徒,学得了一手扎风筝的好手艺。学徒期满后,由父亲给他张罗开了一间扎彩铺,起名“魏记长清斋扎彩铺”,从此他就以做风筝为业。

 

  魏元泰师法前人、不断创新,在传统风筝工艺基础上进行改革,形成了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特技精湛和便于携带的五大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风筝技艺在天津可谓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风筝魏”这一称号也开始闻名于坊间里巷。魏元泰还有一手没有流传下来的绝活,外间少有人知道。

 

  风筝魏的革新里还有一个绝活叫蒲绷。就是拿蒲草做成弓弦,搁在风筝上发出声响。这个绝活只有他能做,没能传下来。

 

  1912年,魏元泰的十一件作品被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商部选送美国旧金山,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地区万国博览会并获得奖牌,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这也是中国风筝艺人第一次将中国的风筝放飞到世界的天空。

 

  如今,风筝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经久不衰,在魏元泰第二代传人魏慎行,第三代传人魏永昌、魏永珍,第四代传人魏国秋的继承和不断创新下,风筝魏的风筝已经达到了1000多个品种。近几年,风筝魏的风筝多次出访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天津与世界各国民间文化交流的信使和纽带。飞机的发明者美国莱特兄弟的后代也因风筝而与风筝魏结缘。莱特兄弟的后代,长子曾孙凯瑞莱特来到天津。据他讲,莱特兄弟在二十年前得到了一架风筝魏的风筝。他把他长辈的飞机的模型图纸、一切原料都给我们,给我们组合了一个飞机模型风筝,他说期望我们两家永远地友好往来,希望我们两国人民友好往来。

 

  现在,天津有许多民间风筝队,经常组织放飞活动、参加比赛,进行交流,切磋技艺;同时,放风筝已经成了很多天津人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在春秋两季的清晨和傍晚,特别是在节假日里,天津大大小小的广场、公园都可以看到许多风筝爱好者放风筝,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风筝在天空中竞相飞舞。风筝带着天津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越飞越高。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