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捐两千份“侨批”助建银信博物馆
1 .海外华侨归国,衣锦还乡之时,带回的是一个个沉甸甸的、装满金银财帛、银信和金山货的“金山箱”。
2 .2015年8月编组《抗战五邑银信之国际邮路》参加“2015广东集邮展览”,李柏达获得镀金奖。
3 .1932年11月28日,香港新成利号托水客将担保信一封及鹿尾巴等珍贵药材带回台山公益。
4 .新宁铁路公司公函封。受访者供图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银就好寄回。”这首台山民谣,反映了侨汇是侨眷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被誉为“华侨之乡”的台山,上百年前就有很多人踏上了出国之路,远渡重洋。在没有便捷交通的时代,只能通过古老的书信跟家人沟通。家人翘首期盼的信件,往往是半年才能看到,不过这也造就了台山丰富的“侨批”资源,这些来自华侨的信件如今成了研究“侨批”文化最好的素材。
备受关注的海口埠银信博物馆即将开门迎客,台山收藏家李柏达捐赠了新宁铁路侨批、驼峰航线侨批、飞虎队侨批等2000多份银信侨批资料,让世人了解台山从“卖猪仔”到现代的华侨银信侨批历史。
近日,南都记者专访了李柏达,听他细数几十年的收藏经历。
捐赠“银信侨批”给博物馆
李柏达是台山收藏银信侨批最多的收藏家,也是全国著名的银信侨批收藏家。他家里一直保持良好的书信收藏习惯,其本人又有着浓厚的银信侨批收藏爱好,日积月累,家里收藏了大量银信侨批。
据李柏达介绍,他的曾祖父当年远渡重洋,赴古巴求生。从那时起,家里就开始出现银信。100多年过去了,李柏达家里的银信侨批、家书积存80多封,这些银信侨批资料见证了台山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华侨的创业史、血泪史。一封封银信侨批,铺开了一幅幅历史画卷,是中国华侨史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李柏达在全国各地多次举办台山银信侨批展览活动,积极宣传华侨文化,深受各界欢迎。今年,台山在筹建银信博物馆时,向李柏达征集银信侨批资料,李柏达答应将收藏多年的银信侨批资料影印出来。
李柏达家里收藏的侨批,最早可以追溯到光绪五年(1880年),那是他高祖父的一本账本,里面记录华侨给家里汇款,后来还有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这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
李柏达此次奉献的这批银信侨批资料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少已属绝版。这些银信侨批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感人故事,最快于5月在海口埠银信博物馆开放展览。
台山银信机构繁多,清末民国时期,先后在台山经营过银信业务的机构多达数百家,既有公办的银行、邮政局,也有私营银行、民营信托公司、私营银号和各类商号。其中,银行、邮政等银信机构是主力军。
海口埠银信博物馆选址为端芬镇海口埠内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梅氏祠堂。梅氏祠堂位于海口埠西北位置,规模较大,旧址整体保存完整,坐落方位与古码头遥遥相对,该工程将于今年6月底竣工并完成验收。
看到照片时孙子已经长大
李柏达的曾祖父早在清朝末年就去了古巴谋生。通信不畅的年代,只能依靠信件与家人沟通,由此积累了大量的往来书信,这也成了李柏达收藏侨批的开始,李柏达也讲述了他曾祖父的“侨批故事”。
1940年,李柏达的曾祖父已经60岁了,他在古巴舍咕埠经营一家洗衣馆,但生意极其冷淡,很难维持下去了,加上年纪老迈,无法做工,身无分文所存,连解决自己的基本生活也成问题,更是无法筹钱买船票回家乡,眼看回乡团聚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
在这种困境下,这些老一代的海外华侨,只有寄望飞越太平洋的信件,带来家乡亲人的生活情况。
不过穿越万里的书信,投寄速度可不像今天这么快捷。有一天,李柏达的曾祖父终于接到家乡的来信,他喜出望外,拆开信封,里面竟有孙子焕麟的照片。这张照片上他的孙子嘴角挂着微笑。
可真想不到,当他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照片中的小娃娃如今已经长成一个英俊少年,还在学校当上了童子军。
“当时在国外谋生的华侨,见到亲人的照片,就像和亲人相聚一样,一切愁闷此刻烟消云散。当时曾祖父手上有些盈余,于是他即寄国币300大元回家,作为家庭生活和孙子读书的费用,同时嘱咐儿子召集全家人到台城的相馆拍一张全家福寄来古巴,以解万里相望亲人之痛苦。”李柏达说。
在国外拍卖行竞拍藏品
说到侨批的保存,李柏达坦言他的很多资料除了自己家里的收藏,也通过国外的拍卖网站进行竞拍,很多散落在美国的当年飞虎队的信件,就是这么被李柏达保存了下来。
在台山的乡间,有很多的碉楼,南都记者曾经在碉楼里发现散落着不少华侨写回来的信,但没有人整理。
“平时我都很留意国内外拍卖行拍卖的旧信件,一看到有合适的,就托人下单竞买,有时候会以较便宜的价格拿到,但如果有人跟你竞买,价格拍得很高,拿下的成本就非常高。我平时也集邮,这些信件上的邮票也很有价值。总的来说,散落在外国的这些旧信件保存得比国内更好,而台山仍有部分没有被收藏的银信,还在被老鼠啃噬。台山银信承载着一代代侨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刻录了一个个爱国爱乡的动人故事,是侨乡文化的灵魂,是一部珍贵的侨乡文化遗产,应该好好保存。”李柏达说。
如今在台城工作的李柏达,通过微信与国外亲戚沟通。可能李柏达的曾祖父不会想到,期盼半年的信息和照片,如今不超过1秒,就能让远渡重洋的家人看到了。
人物档案
李柏达,台山市集邮协会副会长,收藏、研究银信已有大约20年,致力挖掘、保护五邑银信文化。2010年,他编组的五框邮集《广东五邑侨批(1900-1949)》参加“广东省集邮展览”,获得大镀金奖;2012年,《广东五邑侨批(1900-1949)》邮集在“呼和浩特2012第15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和“澳门2012第二届东亚集邮展览”中展出,并双夺镀金奖。
银信即侨批,是华侨华人与家乡亲人间往来的银(侨汇)、信合一的国际移民文献。台山银信是联结海外华侨与其家人、乡邦的核心纽带,最独特之处是美洲侨汇数量巨大,台山侨汇冠全粤。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