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皖北江南”泗县的运河故道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大运河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泗县成为旅游热点。

 

  世界遗产活态运河

 

  “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万物复苏的春天,记者走进“皖北江南”泗县,徜徉“活态运河”故道,追寻历史文脉,感受沧桑变迁。泗县历史悠久,古称虹县、泗州,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昔日百货山积,商贾云集,帆樯如林,漕运繁荣。泗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重要发源地。境内有自然秀美的“虹乡八景”,有楚汉之争的古战场霸王城古迹遗址。泗县还是著名的皖东北革命根据地,是刘少奇、彭雪枫、张爱萍、张劲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无数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3年前,在卡塔尔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与万里长城齐名的我国古代大型工程成为世界遗产。其中,全长650公里的隋唐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1600多年,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而最令世人惊叹的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宿州泗县段28公里水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来的专家考察后,称赞定义它是“活态运河”。这段风景秀丽的运河故道,穿过历史烟尘,顽强地流淌下来,基本保持了隋唐大运河的原始风貌。

 

  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称,此段运河“渠广四十步,河畔筑御道,道旁栽柳树”“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透过历史烟云,想象隋堤烟柳、龙舟帆影、气势恢弘,烟波浩渺的盛景,那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

 

  揽河入城纳山为屏

 

  “家住世界遗产边,心里该有多喜欢”。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安徽的世界遗产呈现出“南黄山北运河”之格局。皖北第一次有了惊艳世界的文化亮点。黄山让安徽扬名世界,而大运河将给泗县带来什么?如何让古运河保护与开发贯穿于城乡总体规划和美好乡村建设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泗县立足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在保护运河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营造城水相依、碧水灵动的建筑格局和文化风情,以期提升泗县文化品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运河与城市的相生共荣。

 

  泗县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确立了“运河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运河文化的载体”的理念和“揽河入城,纳山为屏”的思路,拟打造占地5000亩的隋唐大运河旅游文化产业园,把运河文化、古泗州文化、湿地文化等融入城市规划中,塑造城市品牌。

 

  立足遗产保护与百姓民生的和谐统一,泗县无论是在古运河整治,还是在文化产业园规划方面,都力图打造还河于民的“民心工程”、保护环境的“生态工程”、传承历史的“文脉工程”、提升城市品位的“竞争力工程”,让滨水而居的百姓享受到运河文明带来的文化魅力和丰硕果实。

 

  依古汴河而建的清水湾公园,成为泗县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古汴河另一端,结合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一个集文化、娱乐、餐饮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小镇,散发着浓郁的古泗州风情,大受游客青睐。

 

  加快建设美丽泗州

 

  古老运河承载千年文化内涵,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做好运河文章、彰显泗州魅力,是百姓的梦想。近年来,泗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围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县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努力把泗县建设成为创业福地、运河名城、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向着“水韵泗州·运河名城” 品牌建设目标迈进,与时代脉搏同跳,与国家改革发展同步,站在全新历史起点上铸就新时代的运河情·泗州梦。

 

  在加快“美丽泗州”建设中,县委书记张志强多次调研征迁和城市建设工作,先后到现场详细了解征地拆迁工作进展情况,解答群众疑问,做好征迁安置工作,身体力行着力打造泗县“人文征迁”“和谐征迁”“依法征迁”“阳光征迁”品牌。县长王法立多次督查指导征迁工作,实地查看,详细了解棚户区改造地块征迁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现场办公,强化督查调度,加快建设进度。职能部门点燃激情,拉高标杆,攻坚克难,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扎实苦干。泗县征迁办主任王广亚提出“把激情点燃在征迁一线,把形象树立在控违现场”,工作人员放弃休息,放弃与家人团聚,奋战在工作岗位。全体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树立了拼搏向上、创优争先、勤政廉政的好风气,征迁办连续几年获得泗县县委、县政府颁发的特别贡献奖。

 

  如今的泗州,城乡面貌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碧水蓝天,空气清新,树木葳蕤,百花争妍,街道宽敞通畅,新楼鳞次栉比,运河碧波如练,社区喜乐汇聚。国家级“隋唐大运河文化艺术馆”建成投入使用,并展出与古老运河相关的大量出土文物。依托古汴河与泗州戏,还建起了泗州文化影视产业园、泗州戏学院。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进步,泗县正用全新的变化书写着奔向“中国梦”的辉煌。

 

  弘扬光大运河文化

 

  “汴水东流无限春”。泗县运河故道曾在历史上承担着文化交流、经济沟通、军事运输等重要的社会功能与国家职能。记者出泗县县城向东驰行采风,无论当地民间传说还是乡村地名,都烙上深深的运河文化印记。东八里桥,建于清中期,为三孔石拱桥,是旧时出城的重要通道,附近村民义务向慕名而来的游客解说介绍:“瞧,那不远处就是‘皇道’,当年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从这里经过。”“十里井”是体现运河灌溉功能的重要文化节点,因距县城10里而得名,附近的“十里井庄”村名则来自井名。这口石砌水井上的铁木辘轳和导水石槽显示出岁月久远。辘轳旁摆着的雕艺石凳,蕴涵着运河儿女的创作智慧和生活情趣。时代迈进,运河虽然失去了通航功能,但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泄洪之利,继续滋养着两岸百姓。

 

  千百年来,运河文化世代传承,塑造出泗县特有的文化气质。古老运河不仅滋润两岸广袤土地,也孕育了灿烂隽永的运河文化,涵盖了宗教、饮食、桑蚕、地方戏曲、古典园林等诸多方面。运河泗县段文明遗存众多,历史传奇纷纭。游客来此能领略新石器晚期遗址佘家台、西楚霸王项羽屯兵处、汉代古墓群、明朝开国元勋宁河王邓愈故里、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文庙大成殿等名胜古迹;可以走进别无分号的“中国古鞋博物馆”,一睹鞋的古今演变史;还可以感受泗县书画、诗词、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地域特色。

 

  “喝不够的家乡水,听不够的拉魂腔”。发祥于运河畔的泗州戏,乃是与徽剧、庐剧、黄梅戏齐名的安徽四大名剧之一,它以明快活泼的节奏唱响大江南北,素有“梨园拉魂第一腔”之誉。2006年,泗州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泗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泗州戏之乡”。眼下,仅泗县就拥有泗州戏大小剧团和班社120多个,这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乡野艺术之花,在弘扬光大中迎来它的又一个妩媚春天。

 

  漫步运河长堤,恍如穿越时光隧道。被运河文化浸润成长的泗县人民,把弘扬光大运河文化看成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件必须亲力亲为的事。运河文化的保护和挖掘让他们在珍惜这一文化瑰宝的同时,以“淳朴、开放、包容、创新”的运河文化为动力,促进运河城乡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绿色家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