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朔州:雁门之前世今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赵武灵王时雁门郡辖县多少?没有记载。秦占领晋阳11年后(前234年)攻占了雁门郡,秦雁门郡领17县,比现今之大同市、朔州市地域宽阔。

 

  但《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定雁门郡十七县,云中郡十二县”,而《地理志》雁门郡仅13县(阴馆不计),怎么回事?

 

  汉高祖六年(前201),刘喜初封代国时,史载其封地境域为“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高祖十一年(前196),云中、雁门、代3郡,总辖38县,5年减少了15县,属县数目大幅度减少。

 

  据《战国策》记载,赵之代郡辖36县,比《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成帝元延末年(前10)的18县多出一倍。太原郡在高祖六年封授韩国时,辖31县,而《汉书•地理志》记载至汉末太原郡仅辖21县,减少了10县。这是因为,从高祖六年始封代国,到高祖十一年周勃平定陈豨反叛,以及遭受匈奴侵害严重,致使人口和财产损失惨重,导致裁减属县,所谓“数有胡寇,难以为国”。

 

  秦帝国大规模攻取天下,雁门郡置17县。西汉仍设17县,但落到实处只有14县:善无、沃阳、繁峙、中陵、阴馆、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平城、埒、马邑、疆阴,有户七万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万三千四百五十四。

 

  西汉雁门郡治所善无县城址已被考古工作者认定,“与现在的右玉城相重叠”。城址位于由南向北流淌的沧头河东岸阶地上,北距杀虎口10公里,“南北相距约2000米,因沧头河水将西城墙冲毁”,东西城距难以实测,仅从略呈方形的城址平面估算,雁门郡治善无县城周约12至16里左右,规模比周9里的明代大同右卫城要大。

 

  在汉代,郡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核心。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守,集民政、财政、刑事、军事大权于一身。都尉为太守佐官,与太守名义上有主副之别,但地位大抵相等。汉武帝后,为加强边郡统治,强化军事需要,在边郡分部置都尉,一般一郡一都尉。雁门郡、上谷郡、辽西郡设东西都尉各一。平城县(治所今大同西北28里,西汉初置),为雁门郡东部都尉治,沃阳为雁门郡西部都尉治。

 

  《史记》、《汉书》、《后汉书》记载了雁门郡郡太守7人:冯解散、郅都、冯敬、李广、杜绥、王昌、段会宗。

 

  汉文帝时,在各个诸侯国和各个郡的郡府所在地建了两种庙,一个是汉高祖刘邦的庙,一个是汉文帝刘恒的庙,这两个庙都叫祖庙。雁门郡应 该也有这两种庙。

 

  西汉初期,北部诸郡多为强大的匈奴帝国侵占,汉高帝时云中、定襄、代郡、雁门四郡只有秦郡之半。在汉惠帝至高后(吕雉)二年(前188),云中、定襄二郡之北界推进到阴山南麓的赵武灵王长城下。代、雁门二郡经数十年的拉锯战,终于在汉景帝时将北界稳定在善无(右玉)、武州(左云)、平城(大同)、参合(阳高东北)、高柳(阳高)一线。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首都地区以外的郡国划分为13区(正式名称为部)。每部派刺史一人,巡视吏治,称为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刺史所负责的那个区域称为刺史部,共13个刺史部,又称13州。并州刺史部辖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上郡。

 

  汉初因秦制﹐代郡﹑雁门郡﹑云中郡﹑北地郡等为北方边郡。高帝六年(前 201)分置定襄郡。武帝元朔二年﹐卫青击楼烦白羊王于河南﹐驱逐匈奴﹐占取河南地﹐设立朔方﹑五原二郡﹐四年又分置西河郡﹐北方合为八边郡。八边郡外即匈奴﹐汉初不时南下,代、雁门、云中、北地诸郡常受骚乱。

 

  公元前144年7月,匈奴入雁门郡,至武泉,杀掠吏民。

 

  公元前142年2月,汉遣郅都击匈奴。4月,匈奴入雁门郡,杀掠吏民,雁门郡太守冯敬战死。汉乃发车骑材官屯雁门郡。

 

  公元前135年12月,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郡,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郡。

 

  公元前129年2月,匈奴入上谷郡,杀略吏民。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郡,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郡,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郡各万骑,咸击匈奴。

 

  公元前128年8月,匈奴入辽西郡,杀太守,掠二千余人。入渔阳郡,雁门郡,败太守都尉,杀略三千余人。遣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郡、将军李息出代郡,获首虏数千级。

 

  公元前126年5月,匈奴入代郡,杀太守恭友,略千余人,8月,匈奴入雁门郡,杀略千余人。公元前123年3月,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出定襄郡,击匈奴,斩首三千余级。还,休士马于定襄郡、云中郡、雁门郡。5月,卫青复将六将军出定襄郡、云中郡、雁门郡,击匈奴,大克获,斩首虏万余。

 

  公元前97年2月,天子欲救李陵归汉,乃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六万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郡,与将军公孙敖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郡,游击将军韩说步兵三万人出五原郡,强弩都尉路博德将步兵万余人与贰师将军会。李广利、路博德与单于战余吾水上连日,斩首虏数万,单于不利,引去。

 

  现今之雁门关不是赵国、秦汉时的第一道防线,亦不属边疆,西汉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出兵、驻兵的大本营不在雁门关。当赵武灵王把长城修在阴山,当李广、公孙敖率兵出朔方郡(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旗东,离包头大约200公里)、五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亦成为后方。如果按照不通历史之人的说法,李广常驻代县雁门关,那黄瓜菜早就凉了。

 

  自结“和亲”之约、边郡通关市、汉与匈奴关系缓和。武帝打击匈奴取得胜利、为加强边地建设、迁徙关东贫民、充实从匈奴手中取得的河南新秦中地方、发展农垦、减少戍卒。沿边建烽台、设候望、塞外起亭燧、又于边境筑受降城、接受匈奴降者。宣帝以后、匈奴臣服、边郡数世无烟火之警、户口渐增、经济得到发展。

 

  “雁门”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汉初的《山海经》:“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代”是代郡(今河北蔚县),高柳为县,指今山西阳高。这是“雁门”的最早出处。

 

  郦道元《水经注》中曾经描述此山:“其山重峦叠,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边塞。”是重要的战略屏障。雁门山即今之云门山,位于阳高县城东北约4公里处,面积31.6平方公里。主峰在罗文皂镇北白柳沟后山,海拔2116米,东为猴儿山,西为虎儿山,黑水河(古雁门水)穿峪入阳高境内,两山对峙,山势险要,为山西省的北境雄关。

 

  现今雁门山,古称勾注山,天下闻名,《吕氏春秋》尊之为“天下九塞”之首。雁门古塞或曰雁门关雄踞雁门山脊。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曰:“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西径关,亦曰雁门关。”

 

  雁门郡,赵置,秦因。清代乾嘉学派(古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孙星衍(1753—1818)曰,“雁门之山,出《山海经》,则此亦以山陵名耳。”雁门郡之名来自高柳(今阳高县)雁门山(今云门山),因其同在外长城,为同一防线,故郡以山而名之,随着雁门郡的南移,才产生了其后的雁门山和雁门关。

 

  现今代县方面在雁门关上为李牧塑像,道理无多,因为李牧如果驻守雁门关,就是放弃了雁门郡、云中郡、代郡,不仅是丧权失国,而且是不懂军事,这是对历史和一代名将的讽刺。赵武灵王北地拓疆的根本目的是拥有雁门关外桑干河流域的大片领土,秦的统一就意味着秦国不仅占有黄河、长江流域,而且据有了桑干河流域。李牧如果常驻雁门关,就是放弃桑干河流域。

 

  但是,反过来说,“雁门文化”就是文化不够,有一句话说得形象,“雁门关外野人家”。雁门关南北,境界大不相同,文化差异明显。举例来说,光绪《代州志》载,从唐至清,全县共涌现出进士107位,举人511位,贡生390位。代县在东汉时期就有了正式的官学,到明清时私塾、义学分布全境。文化传统绵延不绝,历史上优秀的文化人才层出不穷。

 

  雁门关不仅成为地理的也是文化的分野,一过雁门关,便有元代诗人萨都剌,雁门(今山西代县)人,金代诗人元好问,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再往南,以唐和其后的文化名人而言,太原的白居易、王昌龄、王之焕、王翰;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王绩、王勃;汾州的宋之问;祁县的王维、温庭筠;河东(今永济)的柳宗元、卢纶、聂夷中、司空图;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戏剧家关汉卿,解州(今山西运城)人;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太原人。这些毫无实用价值的名字,已经融入了中华的血液,构成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风骨和气质。

 

  中华边塞源于战国时赵国所修筑的阴山南北长城,两汉为防御匈奴南犯,建筑防边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沿边塞修筑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何为边塞?一般指长城以北的边防。朔州市处于内外长城之间,雁门关至杀虎口之间,是历史上的重要边塞,并且也是边塞的腹地和重心。朔州长城、烽燧、古堡遍布,边塞特点明显,因此,把朔州文化定位于边塞,是无庸置疑的。

 

  但是,中华历史上的边塞范围甚广。目前,朔州市山阴县、朔城区,大同市天镇县、左云县都已先后打出“边塞文化”旗号,乃至于陕西榆林、神木,河北张家口、宣化,甘肃固原、岷县。内蒙古托克托、五原、包头、乌拉特前旗、潮格旗等地则举起“草原边塞文化”旗帜。以上仅只是粗浅归拢,如果细加搜寻,我国北方大多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基本上曾为边塞。朔州市、大同市及其所辖之区县,历史上向为中原之边塞,北京之前沿,都属边塞文化。

 

  因此,把朔州文化定位于“边塞文化”,容易混同,在众多的边塞文化中很难彰显自己,突出朔州文化的总体特点。

 

  寻找文化总要从根源上讲,原来的雁北地区,历史上大部分属于“雁门地域”。举例来说,2011年8月18日,第一届雁门关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在山西省代县雁门关举行。代县据有雁门关,但代县文化旅游节不能说“雁门文化旅游节”,而是定位于“雁门关边塞文化旅游节”,原因是它无法担当“雁门地域”,不代表“雁门文化”。

 

  “雁门地域”是如何来的呢?雁门郡建置年代为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前后,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南徙,历经316年左右,为一级政区。东汉时雁门郡不断南移,规模缩小,存时极短。秦、西汉是中华民族大系汉族形成和壮大的辉煌时期,善无雁门郡因此影响久远,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古雁门地域”。

 

  秦、西汉雁门郡管辖范围南起今神池、代县,北到今内蒙古丰镇、集宁,东至恒山,西邻黄河。长期以来,雁门地域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民俗和习尚。中华家谱源流中的“雁门郡望”专指秦、西汉时建置于今右卫镇的雁门郡。

 

  外地人不了解朔州历史,上层研究者不察其详,把晋北文化定位于“边塞文化”,正确是正确,但是不能涵盖“雁门文化”的广阔空间。“边塞文化”实质是军事文化,但是西汉时的雁门郡是汉族的故乡,为繁盛时期,北魏平城是帝都,有很长的稳定和建设乃至繁荣的历史。

 

  所以,三晋文化中,“雁门文化”三分其一。尤其对于我们朔州市来讲,从杀虎口直到雁门关,处于“雁门文化”的直线和中心。

 

  “雁门文化”与文化的荒凉、粗放,文化环境的稀薄,文化产生的式微,文化人生存环境的恶劣是紧密相连的。

 

  历史上的朔州缺乏文化的拓荒与种植,缺少传统文化生根的相对时空;缺乏文化的和风细雨与精耕细作,缺少文化生存和建树的起码环境。它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长城,阻挡了无数的暴风骤雨,为中原和南方赢得了发展的机缘。

 

  总之,朔州市的文化属于“雁门文化”,符合历史、地域、人文,比较全面,涵盖性较强。(未完待续 中国文物网驻朔州工作站)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