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博物馆《中部非洲珍稀面具艺术展》亮相

只有鸡蛋壳厚度的硬木雕刻非洲面具,为顶级艺术珍品-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只有鸡蛋壳厚度的硬木雕刻非洲面具,为顶级艺术珍品 记者曲鸣飞

 

距今300年的面具-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距今300年的面具 记者曲鸣飞

 

有巴掌印记的面具-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巴掌印记的面具 记者 曲鸣飞

 

        舞台上,戴着彩色羽毛头饰的4名非洲舞者击打着象脚鼓,点燃了火焰般的热烈气氛。不远处的展厅内,119件古非洲面具静静地在展柜中感受着明快的乐音与舞步。数百年前,它们在各种仪式上,随非洲民众纵情歌舞。3月24日,这些非洲面具漂洋过海做客云南省博物馆,向昆明市民敞开怀抱。

  

        这是中部非洲面具第一次系统全面地介绍给中国观众,其中约有30件是世界著名的珍稀艺术品,年代最久的一个面具已有300年历史。云南省博物馆精心策划的年度大展、为期3个月的《神秘非洲——中部非洲珍稀面具艺术展》,是一次云南与非洲文化穿越时空的激情碰撞。

比利时收藏家首次公开稀有珍品

  

        如孩童小巴掌般的印记布满整个面具,红黑相对,扁扁平平,彰显着神秘与童趣。这一来自20世纪初非洲巴力的面具,是119件来昆展出的面具之一。

  

        面具在非洲有着悠久历史,在南非的史前岩画中,就有佩戴面具跳舞的妇女形象。其中造型最丰富、艺术表现力最强的面具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非和西非地区。在非洲传统文化中,面具是人们与神灵、祖先沟通的媒介,体现了艺术家和工匠对于完美的追求。围绕着祈雨、婚丧嫁娶、播种丰收、巫术等各种神秘的宗教仪式,非洲人民创造了各种各样的面具。除了宗教仪式外,非洲部落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会用到面具。法国文艺批评家马尔罗说:“非洲面具不是人类表情的凝固,而是一种幽灵幻影……面具的风格造就了它的精神。”

  

        为了使观众感受非洲面具的非凡魅力,云南省博物馆从比利时引进了来自中部非洲的119件面具、17套曾在仪式中使用过的服装、14件中部非洲的乐器精品,展览中还配合了相关音乐、影像照片资料。这些展品来自比利时中非皇家博物馆、美国亚利桑那凤凰城乐器博物馆、非洲部落仪式专家的私人收藏。此次展览的一部分展品曾在美国、法国等重要博物馆的展览中露过面,大多数是首次向世人公开展示的稀有奇珍。

  

        戴着绿色的牛仔帽穿着绿色的帆布衣裤和绿色的尖头花纹皮鞋——大家都喜欢叫他“绿爷爷” 。他是此次《神秘非洲——中部非洲珍稀面具艺术展》的策展人,来自比利时的收藏家、学者马克·菲利克斯,此次展览的大部分面具是“绿爷爷” 收集的。

  

        1885年起,比利时在刚果开设殖民企业,定居刚果的欧洲人开始调查刚果的土著生活与传统仪式,逐渐收集了许多面具。1960年,12岁的“绿爷爷”买到了第一个面具,之后几十年中,他收集到了400多个面具,其中最古老的距今已有300年。他会在买面具时向刚果村民请教面具背后的故事,“面具是古老的,精雕细琢的,能与神灵沟通的,它是神圣的物体,连接着我们的往生、来世,其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文化方面。” “绿爷爷”通过翻译将这些话告诉我们,他的尖头绿皮鞋擦得锃亮,在人群中格外亮眼。“绿爷爷”说,他很好奇观众们的想法,大家喜欢什么对他来说很重要,“绿爷爷”希望通过展览让中国人民更了解、欣赏非洲的古老文化。

  

        展览上的面具曾启发毕加索创作

  

        此次展览由云南省博物馆、民族艺术文化有限公司(中国香港)和刚果盆地艺术史研究中心联合筹办,并得到了比利时中非皇家博物馆和美国亚利桑那凤凰城乐器博物馆的支持。

  

        来云南前,该展览曾在广东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及甘肃省博物馆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展览,但“绿爷爷”及中方策展人都认为此次在云南的呈现是最棒的,“云南省博物馆的设计充满艺术魅力与民族文化特色,漂亮极了。”

  

        展厅分为11个风格区域,不同区域面具的形状、颜色、材质,以及描绘方式有所不同,充分彰显了非洲部落艺术的多样性、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美学上的精致,兼具情感的充沛与历史内涵。“绿爷爷”收集到的历史最悠久——距今300年前的面具也出现在此次展览中,这一面具位于乌库巴风格区,是件狭长的木质面具,有着凸起的额头,深陷的眼窝,风格粗粝,令人过目不忘。

  

        这件古老的面具与其它两件面具一起,曾启发了毕加索的创作。毕加索的著名画作《亚威农少女》正是他被非洲面具艺术深深吸引后创作的作品。毕加索说:“那些面具并不是任何雕塑品,而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是一种具有魔法和咒术力量的神物。我长时间盯着它,终于慢慢明白过来,某种深刻的转变正降临在我的头上。”这幅画作也成为毕加索进入黑人时期乃至整个立体主义时期的里程碑。可以说,非洲面具艺术启发了毕加索、高更、莫迪里阿尼、布朗库西、贾科梅蒂等一大批西方现代艺术家,创造出了传世的伟大作品。

   

        进入展厅看到的第一个面具,是一件极具金属感,有着胡须的男子面具,与古埃及君主图坦卡蒙的金面具相似。它只有鸡蛋壳厚度,展柜中甚至没有灯光,以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文物。20年前已经有美国的博物馆出价500万美元向私人收藏家收购这一面具未果。策展人介绍,这枚用硬木雕刻的面具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巴上用树脂和钉子固定了动物皮毛作为胡须,它出自著名的Yombe族艺术大师Kasadi之手。这种高级别的面具一般只会在需要祖先灵魂出现的重大仪式中使用,“人们通常认为这枚面具描绘的是古刚果的国王或者是刚果王国传说中的创始人。这枚面具无论从雕刻工艺还是艺术、历史价值来看,都属于中部非洲地区的顶级艺术珍品。”

  

        展览中异常珍贵的还有一件用金丝楠木雕刻的面具。这一面具由刚果北部的民族(可能是Yombe族)在19世纪末制作而成。面具的脸部和额头扭曲,呈生气或轻蔑状,面具鼻子下方有小小的八字胡。策展人介绍,这一面具的创作者很可能是在19世纪末从广州等地移民到刚果修铁路或者经商的数百位中国人身上找到了灵感。

  

        非洲面具与云南面具的共通 

  

        展览开幕当天,身穿白色校服,来自昆明晓东小学的孩子们成为第一批观看《神秘非洲——中部非洲珍稀面具艺术展》的小观众。那些古老神秘的面具有一种魔力,令平日叽叽喳喳的孩子们特别安静,“这些面具看起来好奇怪,但太有趣了。”在讲解员的介绍中,同学们知晓了面具的价值与它们背后的故事。

  

        一位从事艺术工作的中年男子在许多面具前拍照,“很震撼,想到这些面具是从古代的非洲而来,我就兴奋不已,它们所蕴含的价值需要每个观众细细品味。”香港大学文学院院长Derek Collins教授也受邀参加了开幕式,他将此次展览喻为一嘲探索之旅”——探索面具背后的故事。

  

        为何策划这样一次展览?云南省博物馆法人代表、主持工作副馆长戴宗品表示,云南也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面具,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丰富大家对面具文化的认知。“绿爷爷”马克·菲利克斯感叹云南在他心中举足轻重,“在面具、图腾等方面,云南少数民族与非洲少数民族有不少共通之处。”

  

        云南民族民间面具非常丰富,材质囊括木、竹、金属、陶艺等多种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面具附载于宗教祭祀、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戏剧表演等活动中不断发展。以色彩艳丽、造型奇特的彝族面具为例,它不仅是彝族宗教信仰的物化,也是彝族审美情趣的体现。

  

        位于滇池之滨的云南民族博物馆设有专门的“民族民间面具” 展厅,目前正在提升改造。“云南面具的特点,在于民族多样性、地域多元性、宗教性。”云南民族博物馆副馆长杨松海说。他认为,面具的宗教寓意非常突出,是人与神对话的媒介,是无价的。将面具陈列于博物馆让大家参观,对于传承云南历史文化,展示人与自然宇宙交流的方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走近逐渐消失的伟大艺术

  

        非洲大草原上,戴着面具的小动物们欢快地游戏、跳舞……作为《神秘非洲——中部非洲珍稀面具艺术展》的系列活动之一,云南省博物馆还推出了有趣的互动活动,邀小观众演绎非洲草原主题剧《小象的长鼻子》,每周六、日上演,让孩子们在表演里游戏,在游戏里学习。

  

        “绿爷爷”看着孩子们的表演,开心得频频鼓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非洲的传统文化正逐渐消逝,如今的非洲部落中早已难觅这些面具的踪迹,也很难看到传统仪式的延续,非洲部落面具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也一直飙升。2015年6月的巴黎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来自非洲象牙海岸的面具以541.1万欧元的价格成交。展览只有三个月,之后这些面具会回到比利时中非皇家博物馆中,“绿爷爷”衷心希望观众能认真欣赏这些正在逐渐消失的伟大艺术,宏观地认识非洲面具艺术的全貌及非洲与中国在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

  

        为配合本次展览,筹办方出版了与展览配套的精美图录,记录并展示这些珍贵的面具,该图录还获得了2016美国印刷大奖。展厅的出口处,是非洲面具展衍生文创产品展示区,一侧的墙上绘制了五彩斑斓的面具图案,它们有着远古的神秘气息,也有着现代的时尚感召力。当年,戴着面具的人们纵情歌舞,自我与非我、神灵与凡人、现实与未来融为一体,这种灵性的光芒转瞬即逝,但也附着在面具之上,与今天的观者对话。

  

        《神秘非洲——中部非洲珍稀面具艺术展》

  

        展览时间:3月24日—6月26日

  

        展览地点:云南省博物馆一楼临展厅(昆明市官渡区广福路6393号)

  

        市民持有效身份证件免费参观。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