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物保护 保定将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立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中国面粉厂

 

  重点民居没钱保护?非遗传承遭遇困境?古村古镇规划不给力?未来五年,随着保定市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立法保护工作,这些难题或将迎刃而解。

 

  1986年秋,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三轮“华山论剑”,最终河北省当年唯一的名额落在了保定头上。而保定的胜出,得益于吴良镛、郑孝燮、罗哲文、王景慧等众多国家级专家一致力挺,更得益于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大慈阁、西大街等丰厚的文化资源。为了提升保定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在中共保定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聂瑞平向大会做报告时指出: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启动保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立法。为此,记者专访了保定市文广新局局长赵其国代表。

 

  据赵其国介绍,保定将在2017年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立法的规划编制,主要涉及到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建设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古村古镇、文保单位、重点民居的保护等。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立法,是保定依法治市的重要方面,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保护古迹,也是让文物、文保单位和非遗活过来、火起来的重要保障。”赵其国称,作为古城的重要印记,保定今年还将启动工业遗迹的立法保护工作。“比如新中国面粉厂,是很多老保定人的珍贵回忆,如果再不保护,或许有一天,就会消失在古城的历史长河中。”

 

  采访中,赵其国还列举了淮军公所等国保单位遇到的产权等问题。在他看来,如果保定有了历史文化名城立法,在处理相关的问题时,就会有法律依据,将有助于文保单位的保护。

 

  除了法律依据,在赵其国看来,立法还有助于让管理权限更加明确,促进全民关注,让保护机制更加灵活,让文保单位得到更多保护机会。“比如清河道署,由水利部门维修后,可以做为河北省的水利博物馆,这就是部门的力量。比如杨公祠,引入社会力量维修后,效果就很好。还有一些名人故居、重点民居,如今还破破烂烂,甚至被人为占据,产生一些产权问题,如果法律确立了,可操作性将更强。还有一些国保、市保单位,管理权在县里的话,或许会得到更好地保护。”赵其国如是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