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实现愿望的阶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十年前,当我还是一名博物馆讲解员的时候,每天透过栏杆望着那些精美的藏品在想,什么时候我才能亲手去摸摸它啊。这个小小的愿望一直深深埋藏在我的心里。直到2013年,随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我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作为一名普查员我不仅全程参与了山西省平遥县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而且带领普查员完成了全县5个收藏单位的藏品信息采集、登录工作。截至目前,1041套2169件藏品数据经过层层审核,已经全部上传至国家文物局一普平台。

 

  爱心化为普查动力

 

  怀着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也为了心底的那一抹文物情怀和小小愿望,在国有单位调查摸底阶段,我们带着爱心跑遍了全县的426个国有单位。古城的大街小巷、乡村山路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只为争取做到全覆盖、无遗漏。2013年9月,从办公室转入博物馆管理股,摆在我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快速准确地对已回收的全县400余家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进行汇总。为此我主动加班,将全县400余家单位的调查摸底表逐一查看后,与分管局长协商制定了“调查表汇总阶段任务分解”。把400余家单位按照系统分类,给普查队员规定每日进度,分别进行汇总,最后由我统一录入电脑编码做最终汇总,并形成报告,用最短的时间对一普第一阶段的工作做了结尾。

 

  虚心提高普查效率

 

  作为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意味着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参考;作为全市普查工作开展最早的一处,意味着要自己摸索去创造模式;作为队长如何带领普查员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普查工作,对我而言不仅是专业素养的检验更是综合素质的挑战。万事开头难,为了尽快理清头绪进入角色,从参与普查工作开始我就不断虚心向参加过“三普”的同事们讨教、虚心向各级普查办的专家请教,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犹如黑夜中的明灯,指引着我的普查之路。岁末年初,当人们忙碌着准备过年的时候,我捧着普查工作手册仔细研读,为即将开始的普查工作做着提前规划。结合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进入平遥县博物馆进行馆藏数据实地登录工作开始,在全市率先提出了《馆藏单位藏品信息采集工作流程》、《藏品拍摄流程》。两个流程的编写明确了每个普查员的职责、明确了普查员与馆藏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每件藏品从出库到入库的步骤,避免了重复工作、节约了普查时间、提高了普查效率。

 

  细心保障普查质量

 

  普查工作看起来很简单,拍照片,录数据。只有深入到这项工作中,才会发现它的繁杂与“不简单”。每件藏品信息采集时14项基本信息都要逐一核实、逐一采集;图片信息采集时,要克服体量过大不易搬动、残损严重无法悬挂、观众过多等困难才能进行;有时甚至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支撑藏品的工具才能达到拍摄要求。进入工作场地之后我就变成了啰唆的“事儿妈”。从工作台的搭建到藏品的提取、清洁、测量、拍照、入库等每一个环节,不断重复着“小心”、“慢一些”……检查电器设备的安全,工作结束离开时做到及时断电;工作时间所有电器周围不得存放水杯;每件藏品的测量都争取做到零误差; 对藏品性质判断不确定的时候,及时与各级普查办联系、利用QQ在线咨询;对采集的数据,要求普查员采取纸质版与电子版双录入的方式便于留档查询……亲眼看着藏品全部入库,悬着的心才会踏实下来。每天紧张有序地重复,每次微小细节的慎重,都为了确保文物本体与采集数据的安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始终,都为了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连续两年多的辛勤工作,我县的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已告一段落。通过普查不仅摸清了家底,为馆藏文物建立了完备的图片、文本信息,也为藏品的更加规范化管理指明了方向。通过普查,我的愿望得以实现,尽管很辛苦但很值得,尽管很累但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