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斋酱肉系列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遗产编号 ⅷ-3 所属地区 山西·太原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人/单位 山西太原 申报日期 2006
六味斋酱肉起源于清朝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的北京城。当时,一个山东人和一个山西人上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盘缠也已用得差不多了,于是两人合计做买卖,就在西单牌楼附近开设了一家熟肉店。此店由于味好量足,买卖越做越红火。一天夜里,两人边守灶煮肉,边喝酒聊天,由于生意好,两人高兴,就多喝了点,不知不觉竟睡着了。当他们醒来时,肉已塌烂锅中,起出锅来,肉已软烂如泥,看着已成了“汁”的肉汤,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将“肉汁”涂到肉上,然后绷好放到盘子里放凉后出售。人们吃后,反觉得肉味更加鲜美,从此,一传十,十传百,购买者越来越多,生意更加兴隆,两位掌柜就把这种煮肉的方法固定下来,酱肉由此而来。有一天一位刑部大官路经此地,一股肉香味远远飘了过来,就买了一块,回家吃后,觉得香嫩熟烂,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不由得大呼“过瘾”,后来,酱肘子之名传到宫里,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到慈禧太后时,这位“老佛爷”为经常吃到鲜美的酱肘子,赐给送肘人“腰牌”一枚,做为进宫的通行证,酱肘子成为皇宫御用食品。从此,身价倍增。
六味斋酱肉之所以美味独存,就在于它自开宗立派到如今的二百六十余年来,一直保持着独有的以手工技艺为基础的加工方法。从选料、分割,到加入多种药材和调味料,六味斋酱肉制品经卤制、酱制、刷酱而成。装锅时,层次、顺序都有严格要求;煮制时,武火、文火要把握适度,要“一闻二看三摸四听”:一闻肉的气味、二看肉的色泽、三摸肉的软硬、四听汤的浓度,因为煮制过程中严禁掀锅盖,所以要“听汤”。酱汁是卤制酱肉的老汤经滤渣熬制而成,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和人工合成制剂。刷酱是六味斋酱肉加工所独有的特制工艺,刷酱是为了保护肉皮,使外形美观,还可以改善口感。
六味斋酱肉外观呈酱红色或红褐色,肉皮油亮,红中透紫,香味四溢,用刀切开后,内部为粉红色,口感绵烂利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不仅味道鲜美,同时因其特别配方要用文火慢慢炖煮6个小时以上,使饱和脂肪酸分解据化验六味斋酱肉饱和脂肪酸减少了30%到50%,胆固醇降低了50%以上,经常食用还有保健养生的功效,真正做到了“医食同源”。据考证,六味斋的煮肉师傅从未有得绝症的,或与此有关。
正是由于六味斋产品独特的口味和美食文化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六味斋酱肉,酱肘花就被原国家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享受了地方熟肉制品的最高荣誉。
六味斋酱肉系列产品特点:和谐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六味斋酱肉产品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熟而不烂、甘而不浓、咸而不涩、辛而不烈、淡而不薄、香而不厌、肥而不腻、瘦不而柴”。正体现了“以和为美”的中国食文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