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平安灯”
2017-03-21 08:41:59 作者:高平如 来源:中国文物网-朔州 已浏览次
平鲁地处晋西北地区、内外长城之间,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多少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靠山之根,凭水之源,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坚守故土,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从一日三餐的饮食制作、穿戴服饰、日常的生活用具工艺到文化艺术表演,有着数以千记的工艺艺术,将这块沃土渲染的绚丽多彩。我在这里把平鲁地区广为留传的“踢鼓秧歌”“九曲黄河灯”灯会的渊源和与其有联系的活动内容做一梳理而记之。
踢鼓秧歌:据踢鼓老艺人相传,宋朝梁山伯英雄中,有一人被官府抓获。后被梁山弟兄乔装进城,劫狱救出。为纪念此事,以后每逢元宵节,群众便扮成梁山英雄人物,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进行庆祝。之后,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踢鼓秧歌舞蹈。踢鼓秧歌男角扮相是杨雄、宋江、石秀、武松、林冲、阮家三兄弟等梁山英雄人物。多年来,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到元宵节、农历二月二表演活动结束。一般在街头、广场、院落表演,故又称土摊秧歌。演出时不仅有标会(比赛)的形式,还有串会(闯台),即围观群众被扮角拉动,经稍加打扮,就一起参加表演。“标会”结束,两摊或三摊的踢鼓秧歌班子会合,进行大场子表演,形成高潮。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小场子和过街场子三种。拉花一手持扇,一手持彩巾,舞姿滑稽多趣,变化多端。有时还和观众斗趣。大小场子主要以表演的人数和节目形式而定。大场子一般在山区较为流行,参加人数最少不得低于十六人,多可达到六十四人或更多。表演时,常以两踢鼓(多扮老生)引路,每一踢鼓后,跟一拉花。队形有时成“一”字长蛇阵,或二纵队相并而行,或四纵队对阵而行,或穿插以各种阵式进行。小场子的前场叫山子,后场叫摊子,结尾叫落毛。

九曲黄河灯平安灯:亦名九曲黄河阵、灯会、灯游会、点灯、地灯、平安灯、九曲阵、迷魂阵等,因其路线三回九转,喻意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而得名。这一形式广泛流行于西部乡村。相传此阵来源于《封神演义》中:三霄娘娘为其师兄赵公明报仇,与周武王、姜子牙决战,巧设此阵。阵图弯转曲折,误入歧途者九死一生,曾被历代兵家所采用。
平鲁的九曲黄河灯甚为壮观,以下木角、下水头一带为代表,一般由366根杆子(或365根杆子),布成九个弯曲的小阵。366根(有时365根)灯杆,主阵为361根杆,按等距离的方位横竖各置19根,扎成一个正方形阵图。每根杆上悬挂1盏彩灯,然后用细绳按一定的路线连接起来,全程2—3公里。阵中心的那根杆称为老杆,无论从哪个方向数它都是第10根。主阵将361根杆整整齐齐的栽成19行,每行19根,剩余4—5根栽于灯场出入口,其间隔距离相等,约1.66米,露出地面1.2米,布成一个大正方形,杆与杆之间用绳子串起,每杆须张灯一盏。中央竖老杆(此杆也在总数之内),高约数丈,出入口处,各摘5根杆子,各挂一灯,称为门灯。总数366,象征一年。如遇闰年,另加30根,栽于阵外,按九曲十八弯行进路线以绳相连,每根灯杆顶端放置荷花灯一盏。中央老杆上布置焰火。
吉时一到,灯会开始,三声炮响,鼓乐齐鸣,秧歌、社伙队伍依次进阵,载歌载舞。从外面观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领风骚,浑然一体。游阵者不走重路,一根杆子也不剩,转完全阵,方为本事。如果误入迷途陷入阵中,则为失败,须从头再游。许多老人游灯阵时总要用手摸一摸老杆。民谚曰“摸摸老杆,祛病延年。”曾有一副对联写道:“九曲平安阵,实意周转,百年通顺;千盏灯游回,真正回转,万事如意。”真实地表述了人们的心愿,也正是这一九曲黄河灯平安灯在平鲁经久不衰的缘由。
在转灯会的过程中,有的人要拨一根杆子带回家,称其为长寿杆。也有的妇女结婚几年没孩子,变悄悄拿回一小盏灯,供于神龛,若来年得子,将以数倍的胡油或钱物资助灯会。还有人为讨一年的通年吉利,在神坛前施一定数量的钱或物。
九曲黄河阵,共有九个曲曲折折的阵势。每个阵势叫一曲,故名九曲。每阵设一门,共九门。此九门有的按方径而设,即:东方门、西方门、南方门、北方门、中方门、太阳门、太阴门、罗睺门、丰都门;有的按黄河中上下游的九洲而设,即:幽州、冀州、雍州、青州、豫州、荆州、兖州、并州和扬州。
进院拜年接下乘: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踢鼓秧歌队伍开始每天上午逐家挨户进院拜年,送上新一年的祝福,户主鸣炮迎接,拿出自家喜爱的食物、好酒好烟或钱送给秧歌队,这项活动当地群众称“接下乘”,群众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秧歌进院锣鼓响,歪风邪气一扫光”下午鼓秧歌队在街头、广场为群众表演。正是“秧歌进院送祝福,街头广场哄秧歌”。
迎喜神:
踢鼓秧歌队除了进院拜年还要在农历正月初二配合村里“迎喜神”。这天上午村民们、秧歌队在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下,赶着牛羊骡马,拴戴上红樱,到村外喜神出现的方位(喜神出现的方位,每年不固定,分八个方位)选择一块宝地,长者引领村民敬献黄表、叩首跪拜,求的喜神同意受请,鸣炮奏乐,秧歌队载歌载舞,欢天喜地请上喜神回到村中。有喜神保佑庇护,村中好事连连,喜气洋洋。
拜 人:
每年元宵节之前,踢鼓秧歌队中的成员给在外工作回家过年的乡人、亲朋好友走亲探友、女儿女婿回娘家的人们发帖邀请拜谢,踢鼓秧歌队按照尊辈大小先后顺序,在广场台前,摆放桌椅,把受拜人请到桌前就座,秧歌队从踢鼓拉花到公子落毛,俩人一对向受邀者敬拜,受拜者立即站立双手握拳弯腰回拜,这一来一往的敬拜、回拜称“拜人”。有言道:“秧歌拜人,财源滚滚,万事亨通”。
九曲黄河平安灯会:

多年来平鲁人民带着期盼,带着祝福、带着美好的向往,把踢鼓秧歌和九曲黄河平安灯会巧妙的容为一体,元宵节或二月二期间 ,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起“九曲黄河平安灯”灯会,等到夜幕降临,村中张灯结彩,点燃了五彩斑斓,阵势宏大,流传已久的“九曲黄河平安灯”,灯场上锣鼓喧天,秧歌队载歌载舞,高举16盏彩灯,在茫茫的灯场方阵中,乐队引领着成千上万的左临右社村民犹如长龙,又似百花盛开,有序地转着平安灯场。当地流传的一句彦语:“走灯场十年旺,摸老杆全家福,邪恶鬼魔不敢傍,一年四季财源广”。

龙盘九颗珠(转旺火)
龙盘九颗珠(转旺火)的习俗不知起源于何时,无从考究,但平鲁下木角村民的“转旺火”的习俗延续了很久。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每天晚上走完灯场转旺火,秧歌队手执彩灯引领村民进入排列有序,形似八卦的九个熊熊燃烧的旺火场,开始转旺火,线路不能重复,但每个旺火必须转到,否则不可出场。旺火垒成元形,燃烧后,好似一颗颗宝珠置于夜色苍茫之中,五颜六色,光芒四射,照亮大地,加之秧歌队伍和数以千记的转旺火人们,疑似龙在盘着宝珠,故当地称为“龙盘九颗珠”,俗称“转旺火”。谚语道:“转旺火粘旺气,来年收入有富余”。村民的期盼与祈福使龙盘九颗珠(转旺火)的习俗久盛不衰,流传至今。
插旺火:
插旺火也是每年元宵节期间平鲁西部地区的一项重要活动。当村民转完旺火,逼走邪气,粘上旺气回到家中,在自家大门口点起财(柴)旺火(其用意是财源广进,旺气冲天),迎接“插旺火”的秧歌队伍到来,秧歌队伍转罢旺火,接着锣鼓喧天,载歌载舞,走街串巷,路经各家大门口旺火,称“插旺火”,口中念念有词,其意愿是把正月初几秧歌进院拜年之际将家中、院内的邪恶晦气清除到街外巷中邪恶晦气彻底清除,使家家平安,户户幸福、人人健康,全村永宁祥和。
以上这一系列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民间社火,展示了农村广大群众的精神风貌,营造出欢乐、祥和、喜庆、和谐、文明、健康向上、充满生机活力的农村文化氛围。对改变村民落后恶习,把村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农村建设上,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促进广大农村增收、青年成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文物网驻朔州工作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