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山孟姜女的传说_非物质文化遗产_民间文学
遗产编号 ⅰ―9 所属地区 湖南·常德·津市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间文学
申报人/单位 常德市津市市 申报日期 2006
孟姜女和范喜郎的故事,是一个在国内汉民族中传诵时间悠久、地域辽阔、感人肺腑的美丽传说。在不同的地区,故事梗概虽然大致相同,却又各具特点。本文试就流行于古澧州地区(今澧县、津市、安乡、临澧、石门、慈利及湖北公安一带)的孟姜女传说及有关的故实遗存,作些介绍与考释。
一 澧州孟姜女故事的梗概
据清同治六年(1867)版《孟姜山志》所录的晋代卓云《孟姜女列传》的记载,孟姜女(姜是姓氏,孟是排行)为秦黔中郡慈姑县(即今澧县)人,家住嘉山、澧水之东的孟姜垸。这里内有良田,外临大泽。姜家家境殷实,除粮桑之外,每年还可收鲜鱼千担左右。孟姜女从小受到良好而又严格的家庭教育,知书达礼,女红颇精。当地有一个习俗,即每年三月桃花水涨之时,士女执兰招魂,以除不祥,其场面是极为热闹的。孟姜女尚幼,一次随父前去观玩,却一到即返,说:“男女混杂,有何观焉?”其父听后惊喜十分,言道:“吾姜族得奇女子也。”
几年后,姜家在澧水之阴的翠麓之阳(即今嘉山南麓),修造宅第、花园、荷池,竣工后举家乔迁。时孟姜女初长成,如花似玉,却足不出户,静守闺帏,只是在花园里、荷池畔散步舒心,故邻里罕见之。
翠麓南麓之西,还住着一户范姓家人,老俩口膝下仅有一子,其子名忠,字荩臣,乳名喜郎。范喜郎虽然家贫,但在与老父躬耕之余,却能不遑寝息,饱学博览,且心地善良,志向高远,无论人品才学,人皆称好。
当时秦始皇担心胡人亡秦,乃倾举国之力,北筑长城。刚刚成年的范喜郎被先后两次抓去服徭役和苦役。第一次,在长城服役三月,不堪其苦,便偷空逃了回来。不料刚近家门,又遇上差官抓丁,慌乱中跳进姜家花园里,藏匿在一棵大树上,从夜半一直蹲到晌午。正欲回家去,这时却从花园门口传来一阵说笑声,孟姜女在侍女们伴护下来到花园里的荷池,解衣沐浴。
时值暑月,范喜郎蹲在树上本来热得难受,又眼见这般情景,急得一声咳了出来。池中人听到男子咳声,一时手忙脚乱。先是折荷遮身,后才穿戴齐整。侍女找来长篙,朝树上猛打。范喜郎下得树来,面红耳赤,喃喃道:“吾未见也,吾未见也。”孟姜女瞥见其窘态,令侍女问明缘故。范喜郎将逃役躲差之事一一相告。孟姜女听后十分同情,观他仪表堂堂,举止端正,况且荷池露身,传出不雅,自己又值“当嫁”年龄,不觉春心萌动。于是禀告父母,道出心曲。后经双方父母同意,便准备在姜家成亲。那日,姜家喜气盈庭,宾客满门,新郎新妇仪礼之后,刚要入洞房时,装扮成亲朋前来道贺的几名差官齐声喝道:“范喜郎,你往何处逃!”于是,范喜郎因逃皇差,又被罚服三年苦役。他第二次被抓了。
喜事成了悲事。夫妻如雷轰顶,几欲晕厥,泪流满面,难舍难分。范喜郎被差官押上路,孟姜女罩着红盖头(巾)哭送十里,是谓“送哥郎”。临别时,范喜郎揭开红盖头,相视良久,说:“我要上船了,你回去吧。”孟姜女答道:“三年后,我依然在此接你回家,不然,我将去长城寻你。”上船了,范喜郎把红盖头撂给孟姜女,不巧落入水中。可真怪,它并不下沉,竟随船漂去。后来范喜郎上岸时捞起并随身携带。
自从范喜郎北去之后,孟姜女天天来到嘉山最高处的一块台地上,朝望其回,暮盼其归,朝朝暮暮,望穿了几多天边云,盼隐了无数月旁星,可仍不见范郎回归。此台传为“望夫台”。望夫台旁有一块大石头,每次望夫,孟姜女总要将它当成无道的秦君,狠狠地掐它几下,石头上便留下若干指甲痕,此石传为“恨石”。每上一次山顶,孟姜女还将拄来的竹竿插到望夫台旁,久之,在她眼泪滋润下,竟长成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叶遮住了视线,孟姜女用绣花针一下一下将其刺成细丝垂下,从缝隙里凝望其夫。此竹传为“丝竹”。孟姜女贞忱的望夫之心感动了这片竹林。一日,竹中长者开言了:“孟姜女啊,坐等不如出寻。你将我等砍下,扎成竹排,涉水跋山出外寻夫去吧!”
孟姜女乘竹排,渡云梦,翻越千山万岭,走过千里万程,终于带着亲手为范喜郎缝制的寒衣,来到榆林地段的长城脚下。得知范喜郎早已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不禁五内俱恸,大哭三昼夜。一时间,天昏日暗,阴风怒号,沙飞石走,鬼泣神惊,长城轰然崩塌五十里,露出累累尸骸。孟姜女祷告上苍:“我欲噬指滴血于骨骸之上,血外流者非夫骨,血内浸者是夫骨。”上苍果然显灵,在宛如红盖头的云彩飘引之下,孟姜女得到一副骨骸,血尽内浸且红润如鲜。孟姜女烧化寒衣,袱其夫骨,哭道:“范郎,我们回去吧!”归途中于延安宜君地段,渴甚而不得饮,孟姜女痛哭不已。于是,地为洞穿,泉涌不断。此泉传为“哭泉”。
关于孟姜女故事最后的结局,澧地历来传有两种:一种是返家途中疲病交加而卒(见明李如圭《贞节祠记》,载《直隶澧州志》);一种是秦君逼其为妃蹈火而亡(文字资料待查,民间至今仍然口头传诵)。
前一种说,孟姜女背着范郎骸骨,继续艰难南行,更加疲病交加,最后于西安府同官地段一石山下死去。当地人不详其何许人氏,但为其贞烈所感,将其尸与范骨合葬,并凿石为庙,塑像以祀。其像栩栩如生,光芒四射,长享方圆百里万民之香火,敬若神明。
后一种说,孟姜女寻夫,果到长城。得知范喜郎已死,便大哭不止,长城被哭倒五十里;同时大骂秦君而被差官捉去治罪。适逢阿房宫建成,正选天下美女入宫。孟姜女竟被看中,押入咸阳。秦君见其艳丽绝伦,逼她为妃。孟姜女愤恨至极,怒骂不止。按律应该处死,秦君却道:“若愿为妃,可免一死。”孟姜女毫不畏惧,最后投入熊熊烈焰之中,是谓蹈火而亡。画家贺旭据此为中国常德诗墙创作了《姜女蹈火》的石刻画。
二 澧州孟姜女传说的形成
孟姜女传说究竟始于何时,源于何事,特别是在澧州如何形成并传诵开来,其间确有一个相当绵长和繁杂的过程。
一般研究者认为,追溯孟姜女传说之源,盖本春秋时杞梁妻事附会成之。《礼记•檀弓下》云:“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孟子•告子下》云:“华周、札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宋朱熹注:“华周、杞梁二人皆齐臣,战死于莒。其妻哭之哀,国俗化之,皆善哭。”杞梁妻哭其夫,看来古已有闻。而汉刘向《列女传•齐杞梁妻》乃谓:“杞梁之妻无子……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遂赴淄水而死。”则应为孟姜女哭长城之所本。至唐代孟姜女传说轮廓大致完备。《?h玉记》卷十二引《同贤记》云:“杞良,秦始皇时北筑长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后园树上,超女仲姿浴于池中,仰见杞良而唤之。问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对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从役而筑长城,不堪辛苦,遂逃于此。’仲姿曰:‘请为君妻。’良曰:‘娘子生于长者,处在深宫,容貌艳丽,焉为役人之匹?’仲姿曰:‘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君勿辞也。’遂以状陈父而父许之。夫妇礼毕,良往作所,主典怒其逃走,乃打煞之,并筑城内。超不知死,遣仆欲往代之,闻良已死,并筑城中。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号哭。其城当面一时崩倒,死人白骨交横,莫知孰是。仲姿乃刺指血以滴白骨,云:‘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即沥血,果至良骸,血径流入,便将归葬之也。”除孟姜女之姓名尚未出外,余则与今所传故事无大差异,而澧州传说只多刺竹叶望夫与乘竹排寻夫二节。敦煌曲子中有《捣练子》云:“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觅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敦煌变文集》卷一收有《孟姜女变文》一篇,但缺其前段,仅就后段观之,情节大略如《?h玉集》所叙。可以认为,孟姜女传说至迟在唐末五代之际,已流传于民间。斯时,澧州已相当开化,且早有全国主干驿道经过,孟姜女故事同时也在这里传诵开来,当不无可能。
至于将孟姜女奉为神明,最早的记载见于宋?怼侗痹?录》。其云:“八日过雍丘县……次过范郎庙,其地名孟庄,庙塑孟姜女。”大约在宋季以后,各地先后修起多座祠庙,塑孟姜女金身,也有以范喜郎作为陪祀的。他们享用人间烟火,直到今天。随之编为剧本、唱词等,广为传诵演唱,经久不衰,而澧州地区尤过之。
据《直隶澧州志》载,澧州修祠祀孟姜女,约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7)。户部尚书、澧州人李如圭撰有《贞节祠记》,详细记载了修祠祭祀之事。其中有云:孟姜女传说,“自秦历今千余年,澧人称诵不衰,往往形之歌咏。但寻夫之后,莫知所终。”嘉靖辛卯(1531)秋,李如圭奉旨抚赈延绥之后归澧,途经西安府同官县方始得知,“孟姜女果至长城,获范喜郎骸骨,负之归……行至同官而卒。同官人之感其贞烈,凿石为祠……祀之,然莫识其为澧人也。”李如圭复抵澧之后,即与澧州知州汪倬议建祠宇,工将就,湖广巡抚林大辂又来澧筹款增修,塑像祀之。祠曰:“贞节”,堂为“百炼”,百炼堂供专从同官塑来的孟姜女像。传说接回其像途经千里,接像人一路上虔诚而呼:“魂兮归来!魂兮归来!”今九澧一带仍有这种“喊魂”之俗。李如圭还带头吟句,文人骚客随之撰文赋诗,对孟姜女称诵备矣。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