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公布320处区级文物保护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场镇“张沛君宅”为传统院落式民宅,马头墙、观音兜呈现错落有致的美感。左为张宅内部,右为张宅外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或许你身边有这样一栋老建筑,每天与之擦肩而过的时候,总忍不住想像里面曾发生过一段情节曲折的故事,而它说不定正是富含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宝藏。近日,浦东新区首次公布320处文物保护点,共有五处为2011年后新发现的文物点。

 

  这些受过风雨洗礼的老建筑,既有上海典型的“绞圈房子”——周浦镇旗杆村张家宅等“小隐于野”的乡村居所,也有一些“大隐于市”的民间屋宅。位于新场大街中心地段的“张沛君宅”就是其中一座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前门临街,后门临河,历经百年沧桑,木窗、白墙、黛瓦透着江南的古典韵味,马头墙与观音兜的水乳交融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

 

  当马头墙遇上观音兜

 

  因盐而成、因盐而兴的浦东新区新场镇,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格局。老街和后市河一带,是典型又独特的老上海民居原生态建筑布局:后市河老街两旁开满店铺,店铺后面住家,即所谓“前店后宅”。

 

  古镇的名片——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三世二品坊”高耸于牌楼东街与新场大街交叉口。从此处往南走,一路上见到的民宅大多为清朝及民国年间所建,这些宅邸或有门楼,饰以砖石雕刻,或朱梁画栋,保存较好。“张沛君宅”位于新场大街303号,建于民国初期,建筑面积774平方米,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为传统院落式。原本为四进,日寇侵占期间烧掉了门面房,现存二、三、四进,分别是前厅、后楼和附房。

 

  走进去一看,前厅是一间抬梁式构架的厅堂,四架雕花大梁,上有山雾云、抱梁云等装饰,雕刻精美。后楼为两层,原为一正两厢格局,二层北面室内用木板做了曲线吊顶,非常独特。

 

  整栋宅子的一大看点莫过于前厅马头形山墙与后楼观音兜山墙交会的画面。所谓“观音兜”是在墙头上盖瓦做背平面的形式,类似于渔民捕鱼的网兜,在民间有祈福保佑风调雨顺的寓意。“马头墙”因形状酷似马头得名,从外形看颇具风格,曾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用以描述明清江南传统民居建筑。

 

  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而黑白辉映的观音兜则让呆板的墙体透露出一种优雅的味道。两种山墙的设计交汇在一起,更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张宅的门窗均为传统的隔扇门窗镶透明玻璃,后厅位于楼梯间的长窗下做了长条矮桌,可以坐在上面欣赏窗外景色。内院阶沿采用金山石砌筑,院内铺地以小青砖侧铺为主。

 

  住过“猫王”的张宅

 

  走在新场大街,如果想让周边老百姓指路去“张沛君宅”,十有八九得不到确切答案。可要是问起“猫王宅”,不少人都能讲出大致方位。

 

  原来,“张沛君宅”几年前有一位叫徐凯的爱猫老人住过,收养了数百只流浪猫引来不少媒体的关注,电视节目以“猫王”称之。现老人已过世,猫亦迁出。

 

  毕竟历经了近百年的风雨,这座民宅的损毁一度比较严重:街面房、后厅南厢房、中门墙和仪门被拆毁,前厅南侧开间被拆,此处的梁柱和檩条均暴露在外……目前,一轮保护修复工作已经完成,除了根除结构隐患,解决渗漏等构造问题,同时能满足今后的使用功能要求,让建筑延续并融入未来的生活。

 

  经过修缮后,“张沛君宅”沿街房屋的北梢间已单独辟成大门,采用将军门样式,丰富了古镇的沿街立面风格。修复团队还作了一次创新的尝试——设置戏台及园林景观。戏台参考新场镇当地保留的半个戏台的样式,从功能上讲,可以欣赏新场当地传统的戏曲、说书等,也可以作为书画、茶艺等表演的舞台。

 

  戏台临水而设,水面不大,但留有水口、水尾,按照苏州宅园的方式,沿水叠砌湖石,岸上采用花砖铺地,种植花草树木点缀其间。在水景的北侧还设置了观戏的看台,采用开敞的长廊式布局,沿亭廊设置美人靠。

 

  当代文化与历史碰撞

 

  “保留住百年时光在建筑物上留下的岁月痕迹,修缮而不破坏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如今的“张沛君宅”正在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成为一个展示新旧文化交融、展示古镇文化想像力的地方,把当代文化和艺术融入古镇。

 

  就在一年多前,令人耳目一新的展览——“更·新场”在新场古镇展出。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年轻艺术家,挖掘新场的自然文化资源,设计展示带有新场“基因”的产品。自此之后,在策展人和艺术家们的努力下,刻着新场历史发展印记的“张沛君宅”成了文化展览的汇集地。

 

  来到新场古镇,可以静静欣赏这座历史建筑,聆听一砖一瓦诉说的岁月变迁,如果碰巧遇上个文化展览,还能近距离感受一番当代文化与历史的碰撞,给这段旅程再添几分趣味。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