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谱成像显神通 “照”出古画袖底纤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继同名纪录片和电影之后,图书《我在故宫修文物》 于近日出版,文物修复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确实,正如片中所展示的那样,文物修复是一门手艺活。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活。

 

  三维视频扫描、高光谱成像技术、X光、CT……随着越来越多现代高科技手段的不断介入,中国文物修复工作更加准确,也更加科学。

 

  ×光“护驾”青铜器铭文

 

  如何修复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文物? 以往的做法是:先动手除锈。“但这样一来,很容易把锈斑下面可能隐藏着的铭文也破坏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对记者表示。

 

  宋纪蓉是故宫“文物医院”概念的倡导者。来到故宫之前,她是西北大学的教授,从事了20多年化学研究。“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文物就是物质。”从这个理念出发,宋纪蓉认为,化学研究中用来观察物质和材料的仪器设备,都可以用在文物修复上。如此一来,文物修复就由原先类似中医看病的经验医学模式,转入了中西医结合的更加科学的模式。

 

  将设备引入文物修复,首先为确定修复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回到前面说的那件青铜器文物——实际上,这是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送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一件出土文物。文保科技部的工作人员拿到这件文物之后,先用X光进行前期检测,发现铭文之后,再确定修复工艺,从而有效避免了在除锈的同时把铭文也破坏的悲剧。

 

  有时候,修复意味着要先将前人留在文物上的修复痕迹去除。

 

  这同样是现代仪器设备可以大显身手的环节。高飞是文保科技部青铜器组的修复师,眼下,他正和同事们忙着对一件辽代的金属面具进行修复。这件文物曾经在民国前后经历过修复,当时的修复者很粗暴地把胶涂在了面具正面。好在前期检测分析出了胶的成分,“这样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把这种胶进行去除,然后换上我们今天要用的材料。”高飞这样告诉记者。

 

  精准算出修复效果5年还是10年有效

 

  不仅修复过程需要科学手段的有效介入,修复效果的判断和保持,同样依赖科学。霉菌是文物容易感染的主要病害——除了收藏环境的影响,还有清除不够彻底引发的二次感染。所以,在故宫“文物医院”,最常用的设备就是三维视频扫描仪——修复师们把它形象地比喻为医生用的听诊器。无论是裱画修复、丝织品修复还是唐卡修复,三维视频扫描仪都是必备之神器。

 

  宋纪蓉打开电脑,用一幅幅图片告诉记者“听诊器”的用途:一件布满霉菌的文物,经过清洗,肉眼看起来已经恢复干净光鲜,但由三维视频扫描仪放大200倍之后,却发现上面仍然有残留的菌丝。

 

  对修复效果进行量化的判断,这是科学手段在文物修复后期所发挥的作用。而对另一些修复效果不容易长久保持的文物来说,借助相关设备系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文保科技部,记者看到了一把长近两米的铁质清代高丽刀,被密封在一个大塑料袋里——事实上,这样的表述很外行,用修复师的专业说法,这叫RP系统,包含了脱氧剂、氧气指示剂和透氧率不超过0.1%的塑料膜,可以把除锈效果保持5到10年。

 

  转变观念,不仅要修好,更要研究好

 

  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文物修复,成果让人惊叹。但更重要的是,科技介入修复,推动了修复观念的转变。高飞说:“以前我们更注重修复效果,满足于文物坏着来,好着走;现在我们不光是想把文物修复好,更希望在修复过程中了解文物。”而这样一个过程,用宋纪蓉的话来说,就是把每一次的修复都当成研究案例,真正让文物修复成为一门科学,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素材。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的万寿盛典展上,修复后展出的贴落 《乾隆帝祝母后万寿图》引起海内外关注。在修复过程中,通过高光谱成像技术,修复师意外发现了掩藏在色彩下面的底稿,不仅有线条,还有上色之后肉眼看不到的袖子里的一只手。这对于古代绘画研究而言无疑是有价值的。

 

  再回到前面提到过的辽代金属面具。经过前期检测,高飞和同事发现,此前修复时所用的手法和材料,都有别于传统修复,特别是涂在面具上的胶,是民国前后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化学材料。根据这一点,他们推断出这可能是由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修复师所为。一段尘封的历史就此打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