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物工作的大工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热门话题,代表委员们纷纷为此出谋划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文物是研究、印证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是很广的,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但无疑见证着以往各时代的实物,是文物,是研究、印证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保护好、利用好文物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利用好、发挥好文物的作用,这是文物工作者最基本的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

 

  发挥文物的作用,最基本的就是让我们的博物馆、遗产地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尽可能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不开放就是“躲在深闺无人识”,这怎么能发挥作用呢。要让大众多接近遗产了解遗产,这个过程中本身就会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文物的价值挖掘。去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做了一次网上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中,有80%没有解说词。保护文物、利用文物,首先就是要明白文物的历史价值。这方面的工作基础还很薄弱,应该扎扎实实地推进。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浙江松阳开展的全县整体推进拯救老屋行动,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农耕文明的DNA,主要存在于乡村。除了建筑等实物形态的传承,礼仪、习俗、曲艺和休闲方式都是文化,特别重要的是敬祖、孝道、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以及耕读文化精髓都在传统村落中体现。在拯救老屋行动中,也特别注重挖掘地域的特色文化。挖掘出来,经过整理再加以发扬光大。同时注重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民宿、传统特色种植业等,通过各种努力,把农村发展得更像农村,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留存,并向城市延伸和辐射。

 

  要将现在不少博物馆举办的青少年参与的体验式活动、考古工地的公共考古等许多创新、试验活动进行总结,进行整体规划,通过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加以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开展文庙、书院等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

 

  依托曲阜孔府、孔庙、孔林设立了“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凤凰网携手岳麓书院等举办的“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成为国学和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舞台。

 

  我国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儒家文化遗产共有5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1处,它们是儒家文化产生、发展、演进的珍贵实物证据和重要价值载体,是国家文化之根、民族精神之源、地域书香之魂。越来越多的文庙、书院利用自身资源特点,设立国学课程和国学研究院,开办儒学讲座论坛,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展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节庆活动,深入社会发展、融入百姓生活,在涵养社会道德品质、构建社会和谐关系、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在“十三五”期间推动全国开展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把能够传承、展现儒家文化历史价值的文庙、书院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推动儒家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

 

  为此单霁翔委员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全面启动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重点培育和扶持地方特色鲜明、社会民众基础扎实、综合效益显著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品牌活动,将儒家文化遗产凝聚成为国家历史记忆和地方文化标识。

 

  第二,加强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全面推动儒家文化遗产“活起来”。将中宣部推动的公民道德建设、教育部推动的第二课堂和现场教学基地建设、国家旅游局推动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等,与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相结合,体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功能,积极培育和善向上、友爱诚信、谦和尚礼的儒韵民风,增强各阶层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进一步规范祭孔礼仪,突出祭祀活动在陶冶道德情操、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鼓励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展示、宣传和传承活动,促进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相协调。

 

  第三,依托“一路一带”建设,将儒家文化遗产建设成为对外传播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金色名片。加大国内文庙、书院等文物保护单位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海外孔子学院的合作;加强与有关国家在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互动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与台湾地区文庙的交流,将孔庙、书院建设成为联系海内外华夏民族血脉文脉的精神纽带;启动孔庙(文庙)遗产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张廷皓:优秀传统文化有永恒的魅力

 

  故宫的大展“石渠宝笈特展”观众很多,从早排到晚,最长一天开放了20个小时,到最后一个观众离开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这说明我们的文物行业给社会提供的传统文化的精品展览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的永恒的魅力。在人民群众当中,这样的传统文化的精品展览是有巨大精神需求的。供给方是我们的博物馆,需求方是广大人民群众。从观众来看,青年人很多。包括《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电影,观众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18到22岁的受众。特别欣慰的是年轻人通过我们文物人的努力,通过我们的介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大的兴趣和需求。

 

  作为供给侧,作为传统文化精品的接手,我们应该加强改革,提高质量,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精品,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精品,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

 

  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取得全社会的共识,这是文化自信的依据。如果我们研究错了,认定上出了问题,这就会使我们失去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依据。比如大运河中的工程遗存,有很多都是反映当时农耕时代中国人对于水的了解、利用的一种智慧。如果不了解这个核心价值,就会以为这些遗存只是个烂土堆子。所以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有所研究,才能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精细发掘、缜密研究、有效保护、有力宣传传统文化是考古人的职责

 

  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考古学通过发掘揭示出传统文化的真实而丰富的内容,对于文献也可以进行真伪甄别,证经补史,在历史时期可以使比较抽象的文献记载能够更加鲜活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要传承传统文化,首先要有文化的自信。考古学的发现发掘,通过实实在在的材料向世人展现我们祖先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和灿烂。还有一些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比如我们是最早的稻米的栽培国,我们是陶瓷的发明国,我们的丝绸,我们各种钢铁的制作技术等等,很多物质方面的发明创造,都是通过考古发现来证明的。另外,比如说我们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直面五千年文明。五千年文明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还是传说,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是通过我们的综合研究,我们证实了中华文明早在五千年前已经开始形成初期的文明。我觉得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非常重要的一些根据。

 

  考古学对于传统文化,首先是要把它发掘好,然后研究好,然后保护好和宣传好。通过我们精细的发掘、缜密的研究、有效的保护、有力的宣传,以这样的形式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公共考古研究中心。前者是更好地保护,后者是更好地宣传。我们积极参加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审定,支持一些地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我觉得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一定在于形式,比如不一定要求我们的小学生一定要穿汉服,关键是在精神,在魂,比如诚信,爱国,奋进,知廉耻,讲仁义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方面我觉得考古可以提供很多实实在在的证据,让人们热爱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然后自觉地在自己的行动中保护传统文化,这就是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没有实物证据的历史和文化是苍白无力的

 

  包括众多古代遗址和遗物在内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代表着我们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发掘和研究是认识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是我们考古研究人员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经过考古研究人员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进行辛苦发掘,从史前的聚落到历代的城址、从形式迥异的居址到宫殿、宗庙及祭祀场所,从一般民众的墓地到高规格的贵族墓葬,从造型古朴的陶器到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等等,蔚为壮观。经过考古研究人员对这些上下近万年乃至更长时间、遍布祖国大地的古迹和古物的深入研究,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逐步发展的工艺技术、不同形制的建筑风格、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等等,逐步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通过看实物来认识、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与通过读书或看新闻报道来认识、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实物证据的历史和文化是苍白无力的,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都需要古迹和古物这些实物证据的见证。我们有责任继续做好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把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古迹和古物保护好、发掘好、解读好、展示好,真正使其在文化自信中发挥作用,真正使其成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

 

  我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提取和研究考古发掘出土的古迹和古物信息,科学地再现考古学文化的绝对年代;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演变及人类与之相适应的互动关系;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群的体质特征和风俗习惯;包括动植物在内的各个时期人的食物种类,采集、狩猎、种植和家养等一系列获取食物资源方式的演变过程,当时人进行随葬和祭祀活动时使用各种动植物的种类和不同时期的特征;人类制作各种器物的方法、原料、发展过程及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与礼制的构建相关的内容涉及劳役、战争等方面的作用;文化与文化之间一些特殊因素的交流等等。这些都是构建、充实和丰富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做好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研究,做好考古遗址出土的遗迹和遗物的分析和研究,做好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普及,参与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收藏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将来的桥梁,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大有可为

 

  博物馆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在于对文物的深入研究。文物中富含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发掘,发掘的过程就是研究,实事求是地准确地了解文物的文化信息。博物馆的传承一方面是把文物本体保存下来,这里就有着一个复杂的保护和修复过程。其次是把文物所含的文化要素传承下来,如一件文物的制作工艺,对这类工艺的复原,是博物馆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传承的第三方面是传播,通过各种手段把相关知识传播给使用者、下一代,也是一种传承。发展就是利用,特别是创新。一种传统文化若无创新,很难在今天找到完全的利用,今天的文创产业就是发展。

 

  近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大力征集文物藏品,展开对藏品和全国相关文物的整理、研究,对丝路之丝全面整理,加大分析测检力度,加强丝绸传统工艺的研究,提取整理设计元素,传承养蚕、扎染等传统工艺,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在围绕丝绸文物文化传承发展领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发掘内含在文物里的历史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保护,就文物而言,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进行保护,使之延年益寿,延长使用的时间。然后是客观、科学地去阐释文物的历史文化信息,尽可能去接近它的完整,这是从文史的角度的保护,杜绝任意对古代文物文化进行随意性的阐发和嘲弄。

 

  文物是保持我们文化自信的基本载体。自信不是凭空来的,是基于我们有这么多先人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才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理由。

 

  我的工作就是文物研究,就是要客观、真实、深入、细致发掘文物每一个细节里边所深藏着的历史文化的信息,尽可能完整地阐释给社会公众,让大家在欣赏文物形制美的同时,能够理解深藏在文物里的信息。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教育,才能使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所增长。(张伟 杨逸尘 郭晓蓉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