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宋代去喝茶
图:《宋茶》,河南文艺出版社二○一六年十一月出版\作者供图
畅销书作家李开周最近出了一本关于“宋茶”的书,大陆版本名为《宋茶》,台版书名为《摆一桌绝妙的宋代茶席》,大陆版简单明瞭,台版多少有一些撩人的意思,茶席已备,静待君来。
宋,这样一个朝代,在中国歷史上,是文化繁盛一个高点。站在这个高点上打量市井生活,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头百姓,饮茶成风,茶,这样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在宋代的普及程度甚至可以超越当下。所以,李开周说:“宋朝的茶人特别多,茶风特别兴盛,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头百姓,几乎人人都喜欢喝茶……一个人如果不喝茶,一个家庭如果不藏茶,简直都不好意思出门。”这话,和“没文化都不好意思找媒婆帮你介绍对象”差不多。
李开周是研究宋文化的专家,其祖籍就在河南开封,也就是北宋国都的所在地,这里地处中原,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李开周根植于此,研究起宋文化来,自然容易掌握第一手资料,所以,关于宋文化和宋茶,我还是信他的。
翻开一张清明上河图,饮茶的何其多,然而,宋人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区别。
宋代人喜欢斗茶。注意,远非现如今一帮暴发户拿着一隻玻璃杯,互相挖苦对方茶叶如何劣质。宋人斗茶是极其风雅的—“几个书生凑到一块儿,拎起茶壶就比赛,比赛谁的茶汤最香醇,谁的茶具最精緻,谁的手艺最高超。”一场以茶席审美为主要目的的竞赛,就此在茶香四溢里分出胜负。宋人深知,茶能养心,本就是有些禅意的,何来功利性的高下优劣之较?
宋代人喝的是“点茶”──“把茶叶蒸熟,漂洗,压榨,揉匀,放进模具,压成茶砖,再焙乾,捣碎,碾磨成粉,筛出细末,撮一把茶粉,放入碗底,加水搅匀,打出厚沫,最后才能端起茶碗细细品尝。”这样搞,有些大厨研磨佐料面的意思,当然,也很容易让人想起老辈人喝完了茶,把剩下的茶叶末专门沖泡一壶,一方面是为了节俭,另一方面味道尤佳,况且,碎掉的茶叶末都是茶叶中最嫩的部分,成了细碎的末,更容易释放茶味。不难发现,日本等国家的饮茶方式,也是从中国宋代衍生借鉴而去的。
陆游曾经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过这样一句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当时,以为分茶就是简单的把茶分予众人,实则不然。宋代人分茶是把茶粉注入沸水,不停搅拌,直至许多泡沫飘出来,形成了诸多好看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似山水,有的似人物,极其美妙,也颇具中国风情,是很高级的事情。
宋人的饮茶方式不同,茶味与当下也肯定不一样,如今,仍有许多地方在沿袭宋人工法,製作宋茶,邀人“穿越”到宋代来细细品茗。
如此种种,都能在李开周的《宋茶》里找到,从採茶、製茶到沖泡技巧、茶器,介绍尤为详尽,且李开周的文风极其轻松俏皮,常能在浓浓茶香里,为你製造许多乐子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在李开周的书里,可以换成“饮万种茶”。如果你爱茶,且想了解宋茶,我觉得,这本《宋茶》你不能错过。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