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安阳窑青釉覆莲夹梁盖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釉夹梁盖罐在我国陶瓷家族中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品种,而青釉覆莲夹梁盖罐更是罕见,至目前发现的仅河南安阳窑等少数窑口,且该窑口所涉品种、窑口的历史等还需进一步发掘和探求。

 

  这件青釉覆莲夹梁盖罐(见图),罐体通高22.5厘米左右,颈高1.5厘米,罐口直径12厘米,底径13厘米,平底内凹,底部无釉。此罐胎为浅灰,罐体釉色青绿,釉不及底,并有较长的泪痕,短泪痕1厘米左右,长泪痕达4厘米左右,釉薄处青绿中泛白,釉厚处为青绿,积釉处釉色呈青墨绿。

 

  该夹梁盖罐由颈、肩、上下罐腹、桥型系和桥型夹梁构成(盖已缺失)。颈为直颈,肩与罐腹由一道凸弦纹隔开,肩宽3厘米,肩与罐腹过渡自然,肩部装饰一对相对应的横形桥型系,在两系之间分别装饰两两相对应的竖桥型夹梁。罐的上腹部由11片覆莲瓣组合而成,每片莲瓣的末端像房屋的飞檐一样凸出罐体,且每两片莲瓣尖之间也装饰相类似莲瓣尖一片,与原莲瓣尖形成一体,围绕罐体一周,将罐体分割成上下两部分。细细品味,莲瓣尖犹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增加了青釉覆莲夹梁盖罐的动感和艺术感染力,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罐体下腹部虽只施釉三分之一,釉的流淌形成的泪痕却多达23处,且又长、又粗、又厚,非常壮观,好像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美人正在倾诉千年的沧桑。无釉处则由薄薄的火石红覆盖其上,却似披着一层红色幔帐,增加了青釉覆莲夹梁盖罐的神秘感,给人以一种遐想和美的享受。罐内口沿处有不规则釉,其釉水流淌的泪痕也达到8处之多,罐内外拉坯旋转痕迹清晰可见。纵观该罐的装饰风格,更像是一袭裙装的美女模特,它那婀娜多姿的美丽身躯,在薄薄的面纱中若隐若现,再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展示的是千年以前古人对美的追求。

 

  青釉覆莲夹梁盖罐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历史姻缘。黎明百姓和官宦世家在皇族内讧、权贵斗富、狼烟四起、烽火连天、战祸频繁、常年灾害、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年代,在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和政权频繁更迭的世道下,他们遇荒年和战乱,企盼来日能摆脱天灾人祸,脱离苦海,过上幸福生活;遇丰收之年和短暂平安,希望幸福能长久。为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他们对进入中原的佛教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虔诚。莲花象征佛教的圣花,而“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己不受尘世污染的愿望相一致。在佛教兴盛的南北朝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古人将代表圣洁的莲花用于装饰在瓷器及其他装饰品上,以表达对莲花圣洁、清净这一特性的敬仰,以达到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色,并一直影响着后世的艺术和审美观。

 

  河南安阳(相州)窑是我国北方早期的重要青瓷窑场。有关专家学者认为,其创烧于南北朝(北齐),隋代应是其发展的鼎盛期。该青釉覆莲夹梁盖罐虽是安阳窑的早期产品,却具有非凡的艺术张弛力。胎质细腻,色呈灰白;瓷土黏稠,状如膏脂;胎厚体重,釉色独特;器型端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线条简洁,过渡自然;匠心独具,美奂多姿;构思巧妙,寓意深邃。饱含着古代陶瓷工匠对青釉覆莲夹梁盖罐倾注的心血和高超的技术创新力、艺术想象力。整个罐体像一朵倒置的含苞怒放的莲花,莲瓣张扬灵动、生机盎然;“花蕾”饱满圆润、清纯素雅;“泪痕”酷似露珠,莹亮秀美。其巧夺天工、别致的造型,在敦厚朴拙中表达着佛教信徒和广大老百姓的精神诉求和对佛教的崇尚,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佛教艺术与中原艺术相融合的载体。

 

  此罐的身上一定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它是否是高僧大德的龛上之物,或者世家大族的炫富之物,或者官宦权贵的镇宅之物,抑或是黎明百姓的孜求之物?诸多谜团吸引着我们为其痴迷、幻想和探秘。我们在欣赏它的美姿、抚摸它的肌肤、窥视它的历史的同时,不得不由衷地赞叹古人的智慧。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