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素描写生金陵情:《南京台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晚唐诗人韦庄的这首七绝《台城》,因为脍炙人口而流传迄今。诗中的台城在哪里?它就位于“十代故都”南京玄武湖的南面。据宋代《景定建康志》等记载:台城原本为三国时期“吴后苑城”,东晋咸和年间苏峻乱起,原宫室遭焚毁。晋成帝司马衍遂重新“修缮为宫,周八里”,台城因此成了东晋和南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宫殿之所。隋文帝杨坚率军大举南下,奢侈荒淫无耻的南朝陈后主与他的两个妃嫔躲在台城景阳井(俗称“胭脂井”)中被捉,建康城邑随后夷为平地,金陵的都市地位因此一落千丈。“六朝文物草连空”,南京台城不仅乃昔日六朝兴盛繁华的重要象征,也是后人凭古吊思的咏叹话题之一。

 

  徐悲鸿(1895—1953)为我国现代最富盛名的绘画大师与美术教育家之一。1927年他从法国留学归来,第二年便到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任教,先后寓居鸡鸣山南麓的丹凤街和北侧的傅厚岗。他在南京期间多次带领四处实地观察写生,纵情饱览悠悠古城的历史遗烟,倾心图画风景殊佳的远山近水,与金陵结下了不解之缘。图中所示这幅素描画稿《南京台城》(炭笔纸本),就是徐悲鸿眼中的台城故址一景。

 

  但见其《南京台城》所绘,一座石砌单拱桥跨水而过,路上人马行进,一人低头拉车。水岸对面,三株形态各异的千年古树挺拔,裸露的树根盘曲深扎,显现出十分顽强的生命力。清澈的水面上微泛涟漪,倒映着淡淡的天空、老树的躯干,以及桥桩孔壁等。不远之处还有普通人家的民舍,几株杨柳随风而立,远处钟山绵延起伏……图中的色调以及枯枝秃干等,似乎在告诉人们,眼下并非春秋时光,画家描绘的大概应是萧疏荒寂的冬天景象。该画稿的左下角还署有画家款识“悲鸿写南京台城,1928”,从中可知此作绘于1928年。

 

  从《南京台城》的具体创作表现来看,这幅素描很可能是徐悲鸿现场写生所为。画家采取近乎平直的视角取景,通过观察提炼概括,构图造型准确,布局层次分明。小桥流水人家,路人车辆行马,以及疏林薄霭远山等,由近迄远一一展开入画。画家运笔流畅洒脱,线条粗细虚实、轻重徐疾等兼而有之,或采用擦笔法、或以“知白守黑”等技法处理,使得线条面块有机结合,空间明暗繁简得当,所绘景物协调和谐。诸如宁静清旷的路上还出现了人、马、车等,偶尔传来几声鸟啼,旨在动静呼应对比,进而增强画面的起伏节律感。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伴随着千年兴衰的沧桑变迁,昔日南京台城的雄伟宫殿早已灰飞烟灭,“六代金粉”的繁盛景况也在风中转瞬消逝。然而历史无情人有情,世间正道是沧桑。整幅素描蕴含着画家细腻微妙的情感变化,“登高阳之危城,想苑城之旧规”,于感伤惆怅的怀古喟叹之中,艺术地再现了映入眼帘的现实景象,由此也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众所周知,素描亦是绘画艺术形式之一。徐悲鸿在绘画创作理念方面,崇尚西方科学上的求真主义和艺术上的现实主义,秉持“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等学识见解,并将其植入传统绘画的教学体系,对现代中国画坛产生了较大影响。徐悲鸿在正式创作油画之前,经常有先打素描稿的习惯。譬如像他创作的油画《鸡鸣寺道中》,就是其中一例。他的《南京台城》油(国)画稿最终未见完成。不过人们通过徐悲鸿年轻时绘制的这幅素描稿,既可窥见其早已具备的厚实画功,或许还能够揣摩想象出:他若完成这幅油(国)画稿时的一些审美意趣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