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东钱湖上宋代越窑遗址出土大批北宋时期精美瓷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越窑一直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窑系。宁波东钱湖越窑窑址与上虞曹娥江、慈溪上林湖一起,构成了越窑青瓷的三大生产基地,很可能起始于东汉,衰落于北宋晚期,前后烧制了1000多年。东钱湖越窑瓷器烧制技术在宋朝生产达到鼎盛。郭家峙、前堰头、上水、下水、韩岭都有窑址,痕迹一直延伸到周边的东吴、少白、宝幢、五乡等地。最繁盛时,郭家峙窑有窑场四处,匣体工场一处,面积达2万平方米左右。此次,发掘出土了大批量精美的瓷器。

 

  出土的瓷器造型别致,多为普通日用类瓷

 

  越窑在从东汉到北宋的1000多年里,独步于中国的制瓷史。山水交融的东钱湖畔,正是烧造瓷器的理想之地。上水岙窑址,就位于东钱湖原上水村境内。

 

  负责此次考古项目的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罗鹏介绍说,2012年11月至12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窑址所在地块进行调查、勘探时,发现这处宋代越窑遗址。今年2月,经浙江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该窑址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启动。

 

  经过近10个月的清理发掘,考古人员共发现窑炉遗迹2条,并从中出土大批精美的越窑青瓷器和窑具。“本次发掘,仅发现窑场的烧成区——窑炉遗迹。备料区、成形区、上釉区、存储区等作坊遗迹和配套设施,已在早期平整农田和修筑原沙山公路时损毁。”罗鹏说。

 

  昨天新闻通报会现场,也陈列了一部分此次从上水岙发掘出的瓷器。记者了解到,此次出土的大多为普通日用类瓷,另可能有高级定制瓷和官府用瓷。出土遗物种类丰富,包括碗、盘、杯、盏等诸多青瓷产品,较为可惜的是完整器不多、多为残件。

 

  好在我们仍能从细节看出,这些瓷器造型十分别致。它们不光集刻划花、浅浮雕、镂雕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同时纹饰精美多样,莲瓣纹、牡丹纹、荷叶纹、凤纹、龙纹、摩羯纹等动植物纹样皆有,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以往越窑考古中少见的器形,如镂雕凤纹的香熏盖。而仿青铜礼器的越窑青瓷花口尊,更是在越窑窑址中首次发现,弥补了越窑青瓷产品的空白。

 

  上水岙窑址已回填,将建设窑炉遗迹展示馆

 

  记者了解到,此次在上水岙窑址出土的瓷器标本,从特征看,其主体遗存时代应在北宋中期,少量遗存年代可能早到10世纪晚期。它们大多制作精美,胎质、釉色均属上乘,透雕、刻划花工艺精湛。

 

  其中,一些“大”“内”等单字款器物应属比较高档的产品,少数器物与上林湖地区调查采集到的刻有“官样”字款的产品类似,可能为仿“官样”烧制产品。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处能够仿烧“官样”高档越窑青瓷的民窑。罗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水岙窑址发掘的瓷器,其精美的纹饰和高超的手法代表了北宋中期越窑青瓷的工艺水平。

 

  有意思的是,上水岙窑址出土的部分青瓷器物在海外曾有类似品种发现。如:此次出土的莲瓣纹碗,就与日本鸿胪馆遗址出土的莲瓣纹碗形制近似一致。罗鹏说,这对10世纪晚期到北宋中期东钱湖窑场的产品外销以及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陶瓷贸易史,特别是宁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唐代开始,越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古代瓷器对外贸易的代表,出口到许多国家,如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宁波港在古代叫作明州港,东钱湖青瓷也有相当一部分作为成品通过明州港出口到世界各地。上水岙窑址的发现,极大提升了东钱湖窑场在越窑青瓷体系中的历史地位。现在,为保护窑炉本体不受雨水等自然灾害侵蚀,已经采取了保护措施,下一步,将会对原址保护并将向公众开放。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