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古建筑群”在环境革命中有新用武之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巍山镇高大村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自从村里出现了“古建筑群”,名气一下子响亮起来。为配合农村环境革命,高大村就地取材,将古建元素植入到村容村貌建设当中,并将村内的古建筑修复基地打造成新的景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古建筑修复基地成村里新景观

 

  走进高大村,忠孝礼仪、农耕文化、垃圾分类、尊老爱幼的文化墙让人眼前一亮,而更让人啧啧称奇的则是矗立在村中的那些“古建筑群”。

 

  在村边的一处空地上,这些临时构建起来的古建筑群,有祠堂、有客厅、有凉亭,俨然是一个古建筑及其构建的“展示厅”。

 

  走进“古建筑群”,数十栋明清古宅矗立其间,10余名工人分散各处,都在忙碌。场地上除了这些已支起来的古建筑外,还有许许多多古建筑的“零件”,成捆的椽子用铁丝扎着,地上还堆着好多旧木料,还有许多石柱、石板、石墩等。

 

  “这些古建筑都是我从各地收购回来,放在这里维修的。”从事古建筑维修10多年的吴永旦说,刚运回来的时候,都是破败不堪,构建不全的,经过修缮后才恢复原来的样子。

 

  现在高大村正在进行环境革命,吴永旦把古建筑修复基地的围墙重新粉刷了一遍,在入口处放置了几尊石雕像和石墩,俨然成了一个古建筑文化公园,成为村民观赏的好去处。

 

  融入古建元素的乡村更有文化内涵

 

  除了将古建筑修复基地“打造”成一个古建筑文化公园,吴永旦还把他在村里的办公楼打造成了一个小型古建博物馆,取名三贤楼,免费对外开放。

 

  “随着历史文化游和乡村游的兴起,许多地方都热衷于购买整幢古建筑,用于建设经营性的高档休闲会所或者民俗旅游景点。”吴永旦说,高大村有现成的,不必大费周章的去别处买。

 

  作为一个古建筑爱好者,吴永旦将多年积累的小型古建都陈列在办公楼中,明清时期的石柱石墩,雕工精美的“千工床”,造型各异的牛腿等藏了满满一屋。“平时有村民来参观,我都是当免费的讲解员。”吴永旦说,多年从事古建维修工作,让他成了行业内的半个专家。

 

  “古建其实就是对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大都拆旧建新,对一些古建进行破坏,这其实是一资源的浪费。”吴永旦说,就地取材,将古建元素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即保护了古建资源,又让乡村有了文化内涵,可谓一举多得。

 

  回归企业想为家乡出点力

 

  吴永旦是地道的高大村人,早年在上海办有建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从事古建修复工程,因为工作特殊,他一年四季都在全国各地奔走。

 

  2015年,吴永旦的古建作品代表中国元素被搬上了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的大舞台,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关注,成为他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当时中国企业联合会的负责人找到我,让我建造一个能代表中国的建筑。”吴永旦说,他们花3个月的时间设计建造了这个“五凤楼”造型的古建筑。

 

  今年6月,在外发展一切顺利的他突然将企业迁回了东阳,并在高大村成立了东阳市三贤楼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现在家乡政策、环境都变好了,是时候回乡发展了。”吴永旦说,根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而且老家有一大批优秀的木雕匠人,想带动家乡人民一同致富。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