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山汉墓和曹庄萧后墓实验室考古结项评审会纪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6年12月18日,受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委托,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在京组织召开“大云山汉墓和曹庄萧后墓实验室考古结项评审会”。来自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在会议开始之前,与会专家学者观摩了大云山汉墓和曹庄萧后墓出土遗存实验室考古成果。

  与会专家学者观摩大云山汉墓、曹庄萧后墓出土遗存实验室考古成果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杜金鹏先生主持。

  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李存信先生关于两个实验室考古项目实施处置保护的相关汇报。随后各位专家陆续发言,评述项目的成果并提出学术建议。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先生:刚才看了大云山汉墓和曹庄萧后出土遗存实验室考古的保存状况,心中有底了。当时在现场特别担心,因为木质部分已经不存在,只剩下表层漆皮,社科院考古所为我们留下这么好的遗物,而且把遗迹保护的如此之好,对展览有很大的帮助。非常感谢社科院考古所共同开展项目合作。扬州萧后墓的实验室考古程序,同样也保存了很多的遗迹,遗迹能够按照原始状态保存下来,对以后的考古项目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先生:感谢江苏来的各位专家,我们实验室考古已经做了很多年,取得了部分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感谢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市所给我们这样的实验室考古合作机会,感谢文物保护方面的各位专家,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们后续的实验室考古工作。实验室考古如何向纵深发展,是今后需要商榷的问题,比如实验室考古报告究竟要怎么写、项目开展所积累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向前发展等都是我们要面临需要解决的。遗迹现象保护到现在的程度很不容易,但如何进行下一步的保护,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先生:项目工作做的很好,通过开展两个项目,实验室考古已经成为了非常独立的领域,应该着重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汉代的资料很全,现在提取了大量信息和资料,为后期的展示提供了很大空间。全国做实验室考古工作的有社科院、陕西、山大等单位,希望能够在全国不同地区普遍展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先生:观看了实验室考古成果展示,听取了相关汇报,两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使信息量成倍增加,具有开创性,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其展示效果、提供信息都非常好,是前所未有的。遗迹和遗物都有,还有很多发掘过程中看不到的遗痕,这是很难得的。几件器物就将详细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大家,是一个很好的实验室考古合作项目,可以顺利结项。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杨军昌先生:实验室考古最大的优势第一就是脆弱质文物的保护不受时间的限制。第二是不受环境的限制,可以有效的将文物提取出来。实验室考古是田野考古的延续,对研究对象提取到实验室来,做精细发掘,达到了预期目标。可持续的发掘、可行的技术路线,以及过去的经验、保护材料的介入,使遗迹可以最大化地保存下来,也达到了保护的目的。这两个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与协议要求相吻合,所以我认为整个操作过程规范、科学,实现了预期成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胡东波先生:两个实验室考古项目的实施细致、保存了文物的大量信息,使各类文物遗存得到很好的展示。建议:既然已经做到展示这一步,那么对展示就要提出更多要求,比如展示理念、展示风格等,以及以什么材质的器物展示为主,对别的材质的器物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白岩研究员:这两个实验室考古项目,实施程序精细化、科技化、合作化。保护的过程对于将来的展示很重要,媒体和公众对展示等问题有兴趣,观众需要立体的展示,如发掘过程,分析过程,保护过程,展示过程等。保护过程其实是还原过程,对观众参观有很好的效果,有助于观众理解。大葆台汉墓与大云山汉墓出土情况有相似之处,车马坑的处理保护和展示研究对于我们有借鉴作用。

  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先生:谢谢社科院考古所,项目的方方面面做的很好,可以完美的通过结项。实验室考古陆陆续续在各地都有开展,如何向纵深方向发展,实验室是手段,考古是目的。实验室考古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以科学研究作为基础,本身又是科学研究的理念。实验室考古并不仅仅是保护、呈现,其本身包含的信息更大;实验室考古报告如何编写,内容应该更多,更广泛。实验室考古研究应该升华,且应包括考古报告和修复复原出来的文物。实验室考古的整个研究过程,应该完整的记录下来,这一点三维动画等都可以体现出来。

  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则斌先生:专家对两个实验室考古项目赞扬很多,我也非常赞同。但我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给我的印象是遗存保护的不够光鲜,漆皮颜色存在不同程度的褪化现象,与出土时有较大差别,下一步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先生:实验室考古是按照计划完整的实施下来,完成了最初目的。现在要给我们的专家提个要求,遗存回去后怎么展示、怎么保护,很多方面博物馆还没有方案下来,各位专家的意见我们也会放在方案里进行考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主任王学荣先生:作为项目单位,主要从两个方面谈一下看法,1、大云山汉墓出土的三辆车和甲胄的保护工作现在仍然在进行中,本体的稳定性仍然比较脆弱,尚未脱离危险,漆皮仍然会发生蜕变。2、萧后墓本体的稳定性还需观察,棺椁、器物等,尤其是人骨的稳定性,现在需要更进一步的观察与保护。关于萧后墓我们到底清理到什么程度为止?希望各位给我们提提意见。比如萧后墓中的人骨是否要提取?钱币的提取是否有进一步的问题?棺椁结构是什么样的?都需要讨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先生:这两个实验室考古合作项目较好的完成了合同任务,项目秉持了考古学新的理念,很好的践行了考古学的理念和方法,建立在比较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体现了当今考古学的最高发掘和保护水平。希望实验室考古报告尽快进行编纂,在体例、质量上有所提高。对清理出的文物遗存进行科学的保存处理,提交一套可以直接利用的展览资料。

  经过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

  1、项目组对大云山汉墓车马坑、曹庄萧后墓主棺进行了实验室考古清理、保护和复原研究,达到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合同任务。

  2、两项目秉持考古学新理念,较好地践行了实验室考古的理论和方法,操作程序严谨,技术路线合理,信息提取全面,体现了当今考古学最高发掘与保护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推广价值。

  3、两项目采用跨学科、跨部门的科研模式,将出土遗物的科学检测分析、脆弱质文物的加固保护、重要文物的复原研究等建立在实验室的科学基础之上。

  4、同意大云山汉墓和曹庄萧后墓实验室考古项目通过结项验收。

  专家组建议:尽早整理、编纂实验室考古报告,对清理出的文物遗存进行深入科学保护处理,开展多学科研究,以利于其长期有效的保存和展示利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