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斌个人作品展即将开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赵延斌个人作品展《我和我们》将于12月23日(周五)在名泰空间拉开帷幕。

 

      策展人:韩宇钟


      开幕时间:2016年12月23日(周五)15:00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23日——2017年1月8日


      展览地点:名泰空间(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8楼D号南)

      策展人:记录与记忆中的我和我们

      赵延斌是一位通过自己的感觉用绘画展现我们童年的艺术家。追忆我们年少时想过的事情,或者我们经历过的事情,也通过提问的方式将现在上学的学生所想象的,或者知道的事情用艺术家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艺术家用传统的绘画形式表达艺术家自身的思考。记录性绘画虽然是形式绘画,但它具有易被解读和宣传效果佳的优点。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很容易直观的被观众所了解,在这一点上是一种很有魅力的记录工具。观众会思考艺术家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场面去回忆自己的人生。他用非常个人化的作品将共有的主题呈现出来,让大家认真的思考他提出的主题。他的绘画具有吸引人们目光的魅力。这不光是因为他的艺术形式有别于传统记录性绘画,这个展览会让大家认识到艺术家是一个绘画艺术家,并且他也是超越了绘画本身的艺术家。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实验艺术专业,但不同于那些用影像、装置等媒介去创作的艺术家,他更关心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有趣的事物,并用被广泛接受的平面绘画形式融入自己独特绘画技巧来创作作品。

      野牛、鹿的打猎的场面生动地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直到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绘画一直都是起着记录发生的事实的功能。记录性绘画是绘画作者的主观想法和事实的客观条件结合的结果。但在照片和影像出现以后,记录性绘画的客观性就消失了,现代绘画艺术家开始怀疑绘画最根本的客观性。记录性绘画是词典里将特定的事实围绕事理进行描述,并用视觉性的绘画手段呈现出来。词典里明示的内容是为了像事实做讲述的一样真实,还是为了权威的利益而去诠释这些内容,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可以说艺术家运用了典型的东方绘画的构图法,俯瞰法也运用自如。俯瞰法是可以充分表现事物的空间和各种行为范围内的戏剧性的绘画构图法,不光引入一个故事,还可以展现多个故事的构图法。事实上,这种构图方法是可以在视觉上同时表现多种格局的构图方法,在固定的画面上可以表现出像电影里戏剧化的转换和连续化画面的内容。因此,赵延斌执导的画面充满了华丽的场景和周期性的画面。

      事实上,应该把艺术家的历史性记录绘画和传统的绘画应区分来看。在没有照片的时代,记录绘画是纯艺术具有稳固地位的同一时代美术之中的一部分,它的区别在于艺术家作品的独特性和有生命力的画面,这是因为艺术家用他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并把它介入到画面中。那些画面是在艺术家主观性和个体性的自我认同感的苦恼中含蓄的表现出来的。历史是自我存在的地位、价值和属性的形而上表现。因此,艺术家在自己所在的现代社会的认同感、艺术家的苦恼被审视和扩展开来。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完美的个人和他者,艺术家将共同的渴望和思维记录下来,这终究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反映的记录。记录的方式是执着的用传统记录绘画的方式,这不单单是单纯的记录,而是对一种艺术时代中现实的证明。

      在美术实践的各种烦恼中,多样性和主题意识的合理化过程对于艺术家来说,我们的想象力显得是最为苦恼的事情了。所有的问题就像硬币的两面,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确定了艺术家的特性。美术的功能如果要分为两部分的话,可以分为个人事迹的故事和社会事迹的故事。虽然这看起来像硬币的两面一样不可能混在一起,但是真正能将他们混合在一起的只有美术才能发挥这种功能。具有成熟的自我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不会追随表面性的文化元素,而是可以很自然的表现出艺术家独有的哲学和自然共同体的认同感,并且艺术家所要阐述的意志也非常重要,但不主张只局限于这种意志的坚持,艺术家赵延斌的作品中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想法。因为他这样的信念,艺术家的下一步作品将更加令人期待。

      “首先要好玩。先有意思,后有意义”——赵延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艺术家简介:赵延斌 

 

      1991 出生于河南新野

 

      2010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4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获学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

 

      我和我们——赵延斌个人作品展,名泰空间,北京

      群展

 

      2016

 

      2016年度“青年艺术100”——名泰文化单元,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

 

      2015

 

      2015年度“青年艺术100”,北京

 

      62度灰和Ta的朋友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1005YE:另一个世界的可能,国美艺术基金会,北京

 

      2014  

 

      瞧,小东西们——李萧禾、赵延斌双个展,桥舍画廊,深圳

 

      谁在——第二回展,桥舍画廊,北京

 

      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