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博物馆馆藏元代古琴的涅槃重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机缘巧合的觅宝人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海盐县文化馆分管文物的干部鲍翔鳞同志到乡镇进行野外调查,夜宿招待所。招待所的管理人员看到老鲍拎着大包小包的陶片觉得很好奇,在聊天过程中,她得知了老鲍的身份便说起家中有两张古琴,是祖上传下来的,她听家里人说是以前作为嫁妆陪嫁来的,原来还配有琴桌,后来琴已没有了琴弦和雁足,光秃秃挂在墙上。现在这两张琴放在家里也不安心,以后也只能当柴烧了,不如捐给国家也许能有点用处。机缘巧合下,老鲍办妥了捐赠的手续。就这样这两张古琴就成为了博物馆的藏品。但由于当时对古琴缺乏认识,虽然古琴槽腹有朱致远的落款,但也不认为是元代制琴名家的作品,只是从叙述的来历分析至少是清代的古琴。由于当时研究古琴的资料很少,所以这两张古琴一直没有给予重视,博物馆也仅作为一般的文物藏品收藏着,外界也没人知道博物馆收藏有两张朱致远制的古琴。

 

  海盐县博物馆馆藏两张古琴的修复工作在著名古琴演奏家、斫琴大师李明忠先生的亲自主持下,历时一年多,其中一张古琴已基本恢复了苍古、清润的音声品质,另一张古琴的琴体修复也已完成,这不仅保护了人类文化精粹,也重现了古琴遗韵。

 

  根据已经公开的馆所藏琴资料,共查到有确定年代的历代古琴200张,其中唐琴23张,宋琴35张,元琴11张,明琴90张,清代41张。海盐县博物馆收藏的这两张古琴,琴腹龙池内分别有阴刻楷书款“慎庵居士義阳朱致遠製”和“赤城朱遠製”。朱致远为元代著名制琴师,其所斫之琴,大气沉稳,浑圆中隐有唐风,为元琴之最精者,时人皆宝之,价比金玉。其琴内款字不一,多署“赤城朱致远制”、“赤城朱远”、“赤城慎斋朱致远”等。除腹款外,古琴的形制、音声与朱致远款仲尼式琴也基本一致,且两张琴形制一大一小,尤像一对“龙凤琴”。因此,海盐县博物馆的这两张朱致远款的元代“龙凤琴”实属馆藏之瑰宝。说起这两张古琴的由来和经历,颇为传奇。

 

  馆藏元代古琴的


  牵线搭桥的有心人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是一项国家“七五”、“九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其性质是中国音乐文物资料总集,共出版20本24卷。《浙江卷》列为二期工程,是“九五”国家重点项目,由王子初担任总主编。2006年10月,《浙江卷》编纂委员会为了测录1983年海盐县原长川坝乡黄家山出土的甬钟、勾鑃、錞于、纽钟、铃、磬等原始瓷编钟乐器,委托陈凌峰老师联系到了海盐县博物馆,希望对博物馆馆藏战国原始瓷编钟作实地考察。10月9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主编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浙江卷》编纂委员会有关人员来到海盐,对海盐县博物馆收藏的原始瓷乐器进行考察,当场测录了文物的形制数据及音响学资料,并绘制、拍摄了大量线图和照片。在测录期间,编纂组人员告诉博物馆的同志如果还有与音乐有关的馆藏文物都可以拿出来看看,如能录用对宣传海盐有帮助。于是镇海塔地宫出土的宋、元时期2件青铜乐器和两张传世古琴被编纂组录用,悉数被收入《中国音乐文物大全(浙江卷)》,因此海盐县被入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浙江卷》的音乐文物的品质和数量均居全市之首。虽然这两张古琴还是被暂定为清代文物,但正是通过这次测录、出版工程,馆藏古琴开始被外界所认识,后来此次编纂组到海盐测录的信息被收入了2011年出版的《海盐文化丛书古海盐文化实录—文艺卷》,让更多的海盐人知道博物馆收藏有两张古琴。

 

  独具慧眼的识琴人

 

  2014年秋,浙江昆剧团大提琴手蔡群慧(海盐澉浦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浙派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浙派琴家姚公白的弟子)得知海盐县博物馆收藏了两张古琴的消息后,通过省文化厅的领导联系到县文化局,要求看看这两张古琴。当蔡群慧看到这两张古琴并试音后激动万分,当场电话联系她的老师姚公白先生告知这一喜讯,并通过微信把试音的录音和古琴的照片传给了姚老师。姚公白,香港志莲净苑文化部研究员,古琴演奏浙派掌门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出自古琴“姚们”世家,手掌过无数历代名琴,对古琴鉴定也独具慧眼。没过多久,姚公白先生趁到上海办事的机会,特意带上琴弦、试音设备赶到海盐看琴,并当场试音,整个过程情绪激昂,他觉得这两把古琴古韵十足,弹奏音质相当好,从古琴的各个方面分析应该是朱致远制作的古琴。但由于战乱和保存不当,两张古琴已十分苍老脆弱,有的配件也不知所踪,姚公白先生建议应请国内修琴名家及时修复。在征得海盐地方领导的同意后,当场与著名的古琴演奏家、斫琴大师李明忠先生联系,希望李明忠先生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到海盐来看一下琴,并表示如果有用传统工艺修复的可能,必须邀请李明忠先生亲自承担古琴的修复项目。

 

  涅槃重生的痴琴人

 

  2015年2月,李明忠先生与西安音乐学院中国琴学研究室负责人李村教授及华安梅女士一行三人来盐对古琴进行考察。李明忠先生为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西安音乐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西安鼓乐、中国琴学、民族乐器研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李明忠先生从漆木二色、漆木二质、断纹、用材、造型风格以及腹款诸因素,结合“型色声质”判断古琴的制作年代应该在明代以前,造型风格与朱致远款仲尼式琴基本一致,后期应该在清代修复过。李明忠先生精于斫琴,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以文献、谱集为径,潜心于中国琴学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研制、创制出仲尼、伏羲、神农、落霞等数十种仿唐“百衲琴”,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他曾应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邀请,主持断代鉴定、髹饰修复唐、宋、元、明、清传世藏琴百余张。当这位痴琴人看到馆藏的这两张元代“龙凤琴”后,当即表示无偿为海盐县博物馆修复这两张琴。馆藏古琴因年代久远,入馆后长时间存放在库房,未张弦弹奏,存在琴体弓背、琴身开裂、部件损坏缺失、漆面剥落等诸多问题。为了恢复古琴的陈列与演奏使用功能,博物馆与西安音乐学院中国琴学研究室合作,聘请李明忠先生来主持这两张琴的髹饰、修复工作。李明忠先生是个做事严谨不计报酬的“老古董”,他按照文物修复的原则和古琴制作的传统工艺,对古琴破损形状进行全面的修复与完善。并将自己几十年来传世古琴修复的经验、技术、工艺过程毫无保留地留给了海盐。一年多来,李明忠先生一行三人每次来盐一到馆就投入工作,一干就到晚上七八点,每次在完成本阶段工作后又马不停蹄地返回西安做他的研究。其中很多他历年收藏的珍贵的修复材料,他都无偿捐给了这两张古琴。面对这位古稀之年的痴琴人,博物馆里的同志既担心他的身体是否能承受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也为他的无私奉献所感动,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古琴,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传统拨弦乐器,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他们友谊的象征。海盐古有伯牙台,又名琴台,明天启《海盐县图经》记载:东门外二十步,台侧有闻琴村、闻琴桥。(宋)《武原志》记载:台基陁坡犹在,相传伯牙鼓琴于此。如今,为保存并传承历史文化,海盐打造了颇具历史文化内涵的海滨公园,在园内的闻琴广场,建有伯牙台,并设有“伯牙鼓琴”的雕塑,以琴会友的佳话仍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