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故宫文物南迁历史 话剧《海棠依旧》感动南京观众
故宫文物南迁资料图
12月4日至6日,故宫博物院原创话剧《海棠依旧》应邀赴南京博物院开启为期3天的巡演,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演出现场向观众介绍故宫文物南迁历史。此次演出是《海棠依旧》在紫禁城之外的首次亮相,收到了来自南京观众的热烈反响。
话剧《海棠依旧》以1933年至1948年间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南迁、西迁、部分迁台历程为主线,选择一个家庭视角作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故宫南迁时职员顾紫宸为保护故宫国宝而离开北平与怀有身孕的妻子,从此踏上几十年漂泊旅途的经历来展开故事主题。该剧选取美丽的海棠花作为意象,通过对战争背景下悲欢离合的渲染,演绎战乱时期中国博物馆人的颠沛流离,以及他们对守护人类文化遗产使命的坚守。
该剧由故宫博物院青年人自编、自演,自2012年首次搬上舞台以来,已经进行了3轮演出,前后演出13场,均受到好评。剧中许多细节事实都经过严谨考证,以艺术的形式进行重现。剧本创作修改断断续续经历了3年之久,汲取了大量故宫文物南迁的史实,其中包括欧阳道达的《故宫文物避寇记》、那志良的《典守故宫国宝70年》以及吴瀛的《故宫沉梦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重现。编剧精心构思,剧中隐含杜甫诗作《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概念,结合故宫人在3个重要历史节点的抉择,于分离时期盼团聚,在生死中传承精神,演绎出故宫人面对“三次选择、三种别离、三封家书”却只为“一个信仰、一句承诺、一怀乡愁”的坚定与担当。
2013年第二轮演出时,前来观看的时任台北故宫院长冯明珠被深深打动,流着泪向演员讲述自己身边前辈师长真实的迁台故事。2015年故宫博物院90年院庆期间,在文物南迁起点之一故宫宝蕴楼进行了《海棠依旧》第一次实景演出的尝试,收获了极大的成功。这次巡演是《海棠依旧》第一次走出故宫,巡演首站选择南京,是因为南京作为文物南迁的重要一站,这里是文物西迁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文物迁台的起点和文物北返的起点,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
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在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所积淀的精神财富,其核心便是视国宝为生命的典守精神,也是故宫人代代传承、永远坚守的故宫精神。而话剧《海棠依旧》恰恰是阐述、传播故宫人精神的一出优秀剧目,它能够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历代故宫人为故宫博物院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的努力。“剧中很多人物都有历史原型,例如龚培基这个形象就糅合了故宫博物院易培基和马衡两位院长。该剧所表现的长久以来故宫职工视故宫为家,为保护文物倾尽青春、智慧和汗水,令人感佩。”他说。
编剧王戈介绍,该剧演员均为故宫博物院的年轻人,多数没有参演经验,但大家却热情高涨,不辞辛苦,全身心地投入,部分演员还利用休息时间对布景、海报和请柬进行设计和制作。演员服装大多是借来或租用的,作品并没有强调演技,舞台设计上也相对朴实简洁,他们在意的是用真情实感来打动观众。
此次赴南京巡演从最终确定演出时间到正式演出,留给排练筹备的时间只有15天。演职人员放弃几乎所有休息时间,集中精力展开复排工作。演出所用的南京博物院小剧场从未承接过话剧演出,而且宣传时间很短,曾有人担心上座率。演出前10天的晚间10点半,微信推送和官网预约开始进行,剧场坐席不到400个,在推送后3分钟内被预定出500个名额,第二天有很多没有订到票的观众打来电话询问,希望能观看演出。于是两家博物院紧急磋商,决定再加演一场。加演场一经开放预定,也在10分钟内被约满。演出场场爆满,剧情的发展全程牵动观众的内心,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谢幕时掌声经久不息。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